香港海圖基準面係航海人士同埋海事工程師成日都要接觸到嘅重要參考數據,特別係喺維多利亞港同埋周邊水域作業時,呢個基準面就更加關鍵。簡單嚟講,佢係一套用嚟測量水深同埋標記海圖嘅統一標準,等船隻可以安全航行。香港嘅海域情況複雜,潮汐變化大,如果冇統一嘅基準面,好容易會出現測量誤差,甚至引發航海事故。
講到香港海圖基準面,就不得不提佢同潮汐觀測站嘅關係。香港天文台會持續記錄潮汐數據,再將呢啲數據轉換成海圖上嘅參考數值。以下係幾個重要嘅潮汐觀測站同佢哋對應嘅基準面數據:
觀測站位置 | 基準面數值(米) | 主要用途 |
---|---|---|
北角潮汐站 | -1.23 | 維港東部航道測量 |
青衣測量站 | -1.45 | 西部水域工程參考 |
長洲潮汐站 | -1.31 | 離島海域航行基準 |
實際應用上,船長同領航員會根據海圖上標示嘅水深數據,再對照當時嘅潮汐預報嚟計算實際可用水深。例如而家係2025年7月14日下午,正值漲潮時段,就要特別留意基準面同實際水位嘅差異。有時遇到颱風或者特殊天氣,天文台仲會發出基準面修正通告,提醒航海人士調整航行計劃。
除咗航海用途,香港海圖基準面仲廣泛用於填海工程同海底管道鋪設。工程師要精確計算施工深度,就要將設計圖上嘅標高轉換成基準面參考值。好似最近嘅機場第三跑道工程,就用到最新嘅基準面數據嚟確保填海高度符合安全標準。呢啲數據通常會每幾年更新一次,以反映地殼變動同海平面變化帶嚟嘅影響。
香港海圖基準面到底是什麼?三分鐘帶你搞懂!其實這個專業術語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在航海、工程測量這些領域。簡單來說,它就是香港海域測量水深時用的參考平面,類似我們量身高要從地板開始算的概念啦!
這個基準面可不是隨便訂的喔!香港採用的「平均海平面」是根據長期潮汐觀測數據計算出來的,具體來說是以北角潮汐站1986-2005年的數據為準。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讓所有海圖的深度標示都統一標準,船隻航行時才不會因為基準不同而發生危險。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不直接用最低潮位當基準呢?這裡面其實有專業考量。來看看香港常用的幾種高程基準比較:
基準類型 | 定義方式 | 主要用途 |
---|---|---|
海圖基準面 | 平均海平面下約1.3米 | 航海圖水深標示 |
工程基準面 | 香港主水平基準(HKPD) | 建築工程測量 |
潮汐基準面 | 最低天文潮位(LAT) | 潮汐預報 |
實際應用上,海圖基準面會比最低潮位高一些,這樣設計是為了確保標示的水深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夠用。舉個例子,如果海圖顯示某處水深10米,就算遇到大潮也至少有8-9米,大型貨輪就能安心通過。這種設計概念在全世界都很常見,只是每個地方採用的具體數值會根據當地潮汐特性調整。
說到測量方式,香港海事處會定期用聲納設備掃描海床,配合潮位站即時數據來修正海圖。現在更結合了衛星定位技術,精度可以達到公分級別。這些數據對港口管理、疏浚工程超級重要,像是最近正在進行的港珠澳大橋維護作業,就需要參考最新海圖基準數據來規劃施工範圍。
為什麼航海人都要懂香港海圖基準面?這個問題對於經常往來香港水域的船長和水手們來說超級重要!香港雖然是國際大港,但它的海圖基準面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如果搞不清楚可能會出大包。
首先要知道,香港採用的是「香港海圖基準面」(Hong Kong Chart Datum),這是根據當地潮汐特性訂出來的。跟台灣常用的「平均海平面」或「最低低潮面」不同,香港用的是「最低天文潮面」(LAT),簡單來說就是理論上可能出現的最低潮位。這樣設計是為了確保船隻在任何時候都有足夠水深,不會擱淺。
基準面類型 | 香港使用 | 台灣常用 |
---|---|---|
最低天文潮面(LAT) | ✓ | 偶爾 |
平均海平面(MSL) | ✗ | ✓ |
最低低潮面(LLW) | ✗ | ✓ |
實際航行時,香港的燈塔、浮標這些導航設施的高度都是從這個基準面開始算的。如果你用台灣習慣的算法去看香港海圖,可能會誤判水深或障礙物高度。特別是在進出維多利亞港這種繁忙水域,差個幾十公分就可能撞到暗礁或碼頭。
另外香港有些地方潮差可以達到3公尺以上,比如大埔附近。這時候基準面的選擇就顯得更重要了,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你計算安全水深的準確度。很多老船長都會隨身帶著潮汐表,配合海圖基準面一起看,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香港海圖基準面怎麼來的?歷史演變一次看
大家有冇諗過,香港嘅航海圖上面標示嘅水深數字到底係點樣定出嚟嘅?其實呢個就係所謂嘅「海圖基準面」,佢嘅演變過程同香港嘅海事發展史密不可分。早期英國殖民時期,香港就跟住英國海軍嘅做法,用「最低天文潮位」作為基準,呢個係根據月球引力計算出嚟嘅理論最低潮水位,對航海安全好重要。
隨住時代進步,香港嘅海圖基準面都經歷咗幾次重要調整。二戰後,香港開始採用「平均海平面」作為新基準,呢個改變令到海圖更加貼近實際航行情況。不過要留意,由於香港海域地形複雜,東邊同西邊嘅潮差可以相差成1米幾,所以基準面嘅設定都要考慮區域性差異。
時期 | 採用基準 | 主要特點 |
---|---|---|
1841-1945 | 最低天文潮位 | 跟隨英國海軍標準 |
1946-1980 | 平均海平面 | 戰後國際標準化 |
1981-現在 | 香港海圖基準面 | 本地化調整,考慮區域潮汐差異 |
1980年代開始,香港海事處為咗更精確反映本地水域特性,專門制定咗「香港海圖基準面」。呢個新基準除咗考慮天文潮位,仲加入咗長年累月嘅實際潮汐觀測數據,特別係針對維多利亞港同西部水域嘅特殊情況作出調整。而家我哋見到嘅海圖水深數字,就係以呢個經過本土化處理嘅基準面計算出嚟嘅。
講到實際應用,海圖基準面嘅設定直接影響到船隻進出港口嘅安全。比如話貨櫃船喺進出葵涌貨櫃碼頭時,船長就要好清楚當時嘅潮水高度同海圖基準面之間嘅關係,先至可以準確計算出船舶嘅吃水深度同海底之間嘅安全餘量。特別係遇到大潮期間,水位變化可以好大,如果唔清楚基準面嘅定義就好容易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