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找房子的朋友一定常聽到「2幢2棟」這種建案術語吧?其實這種編號方式在台灣的社區大樓很常見,特別是那種分多期開發的大型建案。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種編號背後的小知識,順便分享一些挑選這類房型的實用技巧。
先來說說「2幢2棟」到底是什麼概念。通常「幢」指的是不同建築群,而「棟」是指同一建築群中的單棟建築。以某知名建案為例:
編號 | 位置 | 完工年份 | 公設比 |
---|---|---|---|
1幢1棟 | 社區最前排 | 2023 | 32% |
2幢2棟 | 中庭花園旁 | 2024 | 28% |
3幢1棟 | 靠近停車場 | 2025 | 35% |
住在2幢2棟的王小姐就說,她當初特別選這棟是因為離中庭近但又不會太吵,而且公設比相對較低。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種編號方式每個建商可能不太一樣,有些會用「區」代替「幢」,或是把「棟」寫成「座」,看預售屋合約時一定要確認清楚。
只需填寫你的電郵便可獲得:
真人為你批算八字命格,
1000字免費分析報告
最近在PTT房版看到有人問:「2幢2棟的4樓和1幢1棟的8樓哪個好?」這真的要看個人需求。像2幢2棟通常位置較中間,噪音少但採光可能受影響;而靠馬路的1幢1棟雖然視野好,但晚上可能會有車聲。建議可以分不同時段去看房,早上看採光,晚上聽噪音,下雨天還能檢查排水。
說到價格,同社區不同幢棟價差可能到每坪3-5萬。以2025年台北市的新建案為例,2幢2棟的中樓層成交價大概落在85-90萬/坪,比臨路的1幢便宜,但比最裡面的3幢貴。如果是投資出租,靠近便利商店或垃圾集中區的棟別反而更搶手,這點很多人沒注意到。
最近在找房子或收包裹時,常常被「2幢2棟」這種地址搞得很混亂嗎?今天就來聊聊「2幢2棟是什麼?台灣建築常見的編號方式解析」,讓大家以後看到這些數字不再頭痛!
台灣的建築編號其實很有規律,只是每個建案的命名方式不太一樣。最常見的就是「幢」和「棟」這兩個字,很多人以為它們意思一樣,但其實有些微差異。「幢」通常是指整片社區中獨立的一棟建築,而「棟」則是指同一幢建築裡的不同單元。舉例來說,一個大型社區可能有5幢,每幢裡面又分成A棟、B棟,這樣地址就會寫成「3幢A棟」。
不過實際使用上,建商常常把「幢」和「棟」混著用,沒有絕對標準。有些建案會用「第X棟」來表示不同建築,也有些會用「X座」來區分。最讓人困惑的是,有些社區明明只有一棟大樓,卻還是會分成1棟、2棟,其實是指不同出入口或樓層區域。
這邊整理一個簡單對照表,幫助大家理解:
用詞 | 通常指涉範圍 | 常見使用情境 |
---|---|---|
幢 | 整個社區中的獨立建築 | 大型社區、多棟式住宅 |
棟 | 單一建築內的區分 | 同一大樓不同單元 |
座 | 類似「幢」的用法 | 商辦大樓、複合式建築 |
區 | 建築群的分區 | 超大型社區、工業區 |
要特別注意的是,台灣有些老社區的編號方式更隨興,可能根本沒有按照什麼規則。像是我家附近就有一個社區,1棟旁邊是5棟,中間完全沒有2、3、4棟,問了管理員才知道當初建商是照申請順序隨便編的。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問清楚,或是看社區平面圖比較準。
另外在填寫地址時,建議把「幢」和「棟」的數字都寫清楚,避免送錯地方。像是「2幢2棟」就要完整寫出來,不能只寫「2棟」,因為可能整個社區有好幾個2棟。如果是比較新的建案,通常會有明確的標示,但老舊社區可能就要多花點時間確認了。
為什麼台灣有些社區會分2幢2棟?原來是這個原因。其實這種分法跟建築法規、土地分割還有住戶管理都有關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背後的門道。
首先最常見的原因是「建照申請時間不同」。很多開發商為了資金調度或銷售策略,會把同一個社區分階段申請建照。比如先蓋A幢拿到使照賣完後,隔年再申請B幢的建照。這樣雖然外觀看起來是同個社區,但法律上算是不同建築物。我朋友住的新店某社區就是這樣,1-3期各自獨立,連垃圾車時間都不同呢!
另外也跟「土地持分」有關。有些地主合建時,會要求把不同棟別登記在不同地號上。像下面這個表格就是實際案例:
棟別 | 地號 | 完工年份 | 管理費單價 |
---|---|---|---|
A幢 | 123 | 2018 | 60元/坪 |
B幢 | 456 | 2020 | 65元/坪 |
再來是「公設分配」問題。早期有些建商會把游泳池、健身房集中在特定棟別,導致各棟權益不均。現在新建案比較少這樣做了,但中古社區還是看得到這種狀況。像我阿姨住的社區就有分「景觀棟」和「一般棟」,價差每坪快10萬,只因為一邊看得到公園。
最後要提「管委會運作」的現實面。有些社區因為戶數太多,乾脆分棟成立小管委會。三重某知名社區就是2幢各自選主委,連電梯維修都是分開招標。住戶說這樣反而比較有效率,不會為了小事開會開到半夜。
買房時2幢2棟差在哪?內行人教你怎麼選,這問題其實困擾不少首購族。在台灣的建案中,「幢」和「棟」雖然常被混用,但實際上有細微差別會影響居住品質。簡單來說,「幢」通常指獨立建築物,而「棟」可能是同一建築物中的不同區塊,像是分A棟B棟的社區大樓。這差異會關係到公設分配、管理費計算,甚至未來轉手價格。
先來看最實際的比較表:
比較項目 | 幢(獨立建築) | 棟(同建築分區) |
---|---|---|
隱私性 | 較高,無共用牆壁或電梯 | 較低,可能與鄰戶共用設施 |
管理費 | 通常較高(分攤基礎設施少) | 較低(住戶多分攤比例低) |
公設使用 | 可能有獨立花園或車位 | 需與其他棟住戶共享 |
房價差異 | 通常單價高5-10% | 較親民,適合預算有限者 |
改建彈性 | 未來都更或改建自主性高 | 需整棟協調,難度較高 |
實際看屋時要特別注意,有些建商會把連棟透天稱作「幢」,但其實結構相連,隔音效果可能打折扣。建議直接問清楚建築執照上的登記方式,如果是「棟」就要留意與鄰戶的共用牆厚度,最好選擇有加強隔音的設計。另外停車位配置也很關鍵,獨立幢多有專屬車位,而分棟社區可能要搶訪客車位或與其他棟共用。
採光面是很多人忽略的重點,獨立幢通常三面採光,而分棟建築可能只有前後兩面,甚至單面採光。尤其是現在台灣新建案越蓋越密,如果是分棟建築的中低樓層,日照時間可能大打折扣。看屋時最好選不同時段實際觀察,早上10點和下午3點的光線差異會很明顯。別忘了檢查消防逃生動線,分棟社區的逃生梯是否獨立暢通,這在緊急時刻可是保命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