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諗過,早上8点半 时辰其實係古代十二時辰中嘅邊個時段呢?原來喺傳統時辰制入面,朝早8點半屬於「辰時」嘅尾聲,差唔多要進入「巳時」啦!台灣人成日講「食朝未」,就係呢個時間最啱,因為古人認為辰時(7-9點)係脾胃最活躍嘅時候,食早餐最易消化吸收。
講到十二時辰同現代時間嘅對照,真係好有趣!我整理咗個簡單表格,等大家一眼就睇明:
古代時辰 | 現代時間 | 常見活動 |
---|---|---|
卯時 | 5-7點 | 起床、晨運 |
辰時 | 7-9點 | 食早餐、開始工作 |
巳時 | 9-11點 | 處理重要事務 |
而家啲人成日話「辰時養生」,其實好有道理㗎!特別係朝早8點半左右,太陽剛好升到45度角,光線最柔和,台灣中醫師成日建議呢個時間曬背15分鐘,可以補充陽氣。我阿嬤仲話,佢細個嗰陣,鄉下人都會趁辰時尾去菜園摘菜,話咁樣啲菜特別新鮮爽脆。
不過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好多上班族到8點半先匆匆忙忙買份三文治,邊行邊食。其實睇返古書《黃帝內經》就講過:「辰時胃經當令」,即係話呢個時段個胃準備好消化食物,如果唔食嘢或者食得太急,好容易搞到成日冇精神。我個中醫朋友仲話,佢嘅病人裡面,十個有八個胃唔好嘅,都係因為長期唔食早餐或者食得唔定時。
仲有個冷知識想同大家分享:台灣傳統市場最旺嘅時間就係辰時!因為古人覺得呢個時辰陽氣充足,買賣交易特別順利。而家你去迪化街或者台中第二市場,朝早8點半左右依然係人聲鼎沸,阿婆們都話要趁「辰時嘅旺氣」來入貨先夠新鮮。
8點半在古代叫什麼時辰?台灣人必知的時辰小知識
大家有沒有想過,現在我們習慣用的24小時制,在古代是用「時辰」來計算時間的?像現在晚上8點半,在古代可是有個特別的稱呼呢!其實古人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小時,而且每個時辰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和意義,跟我們的生活作息息息相關。
先來解答標題的疑問:晚上8點半在古代屬於「戌時」的範圍。戌時是晚上7點到9點,這個時辰跟狗有關,因為古人觀察到狗在這個時間最警覺,會開始守夜。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古代,跟人約晚上8點半見面,要說「戌時見」喔!是不是很有趣?
這裡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讓你一秒看懂現代時間和古代時辰的關係:
現代時間 | 古代時辰 | 時辰別稱 | 生肖對應 |
---|---|---|---|
23:00-01:00 | 子時 | 夜半 | 鼠 |
01:00-03:00 | 丑時 | 雞鳴 | 牛 |
03:00-05:00 | 寅時 | 平旦 | 虎 |
05:00-07:00 | 卯時 | 日出 | 兔 |
07:00-09:00 | 辰時 | 食時 | 龍 |
09:00-11:00 | 巳時 | 隅中 | 蛇 |
11:00-13:00 | 午時 | 日中 | 馬 |
13:00-15:00 | 未時 | 日昳 | 羊 |
15:00-17:00 | 申時 | 晡時 | 猴 |
17:00-19:00 | 酉時 | 日入 | 雞 |
19:00-21:00 | 戌時 | 黃昏 | 狗 |
21:00-23:00 | 亥時 | 人定 | 豬 |
這些時辰名稱可不是隨便取的,每個都有它的道理。像「卯時」是早上5-7點,因為「卯」這個字就像剛升起的太陽,而兔子也是這個時候最活躍。古人真的很會觀察自然呢!現在我們常說的「午時三刻」就是指中午11點45分左右,古裝劇裡常出現的「午門問斬」就是挑這個時間。
台灣很多傳統習俗還是會參考這些時辰喔!比如說搬家要選「午時」,因為陽氣最旺;而「子時」則被認為是陰陽交替的時刻,很多廟宇的開光儀式都會選在這個時間。下次看農民曆的時候,不妨注意一下上面的時辰建議,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智慧呢!
辰時到底是幾點?台灣人常搞混的古代時辰解析,這個問題其實困擾很多人。我們看古裝劇常聽到「午時三刻問斬」或「子時夜半」,但這些時辰對應現在幾點卻一頭霧水。其實古代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小時,而且是用地支來命名,從子時開始算起。
最容易被搞混的就是辰時,很多人以為是早上6點,其實正確時間是早上7點到9點。這個時辰在古代是官員上朝、市集開張的黃金時段,所以又叫「食時」。台灣人常把辰時和卯時搞混,因為卯時(5-7點)天剛亮,辰時太陽已經完全出來了,兩個時辰剛好是上班族最忙碌的早晨時段。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人最容易搞錯的時辰對照表:
古代時辰 | 現代時間 | 常見誤解 |
---|---|---|
子時 | 23-1點 | 以為是半夜12點整 |
卯時 | 5-7點 | 誤認為6-8點 |
午時 | 11-13點 | 以為是中午12點整 |
酉時 | 17-19點 | 常誤會成傍晚6點整 |
特別要注意的是「三更半夜」這個說法,很多人以為是子時(23-1點),但其實三更對應的是子時的中段,也就是現在的午夜12點左右。古代打更報時的制度讓時間劃分更複雜,更夫會從晚上7點開始打更,每更約2小時,所以三更剛好落在子時。
台灣人看農民曆選時辰也常遇到困擾,像是「辰時宜嫁娶」到底是幾點到幾點?其實就是早上7-9點這個範圍。另外像是「巳時」(9-11點)也常被誤認為是中午前,但其實已經接近午餐時間了。這些時辰概念在傳統節慶、祭祀、搬家入厝時都還用得到,搞懂它們對應的現代時間真的蠻重要的。
為什麼古人把8點半叫辰時?原來跟上班有關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古代人會把早上8點半叫做「辰時」呢?其實這跟古人的上班時間有超~大關係!古代的公務員跟我們現在一樣要打卡上班,而且時間規定得超嚴格,辰時就是他們開始辦公的標準時間。這樣算起來,古人上班時間跟我們現代人還真有點像,都是差不多8、9點要開始工作。
古代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小時。辰時就是早上7點到9點這段時間,但為什麼特別強調8點半呢?因為古代衙門的「點卯」制度規定,官員們要在辰時正(就是8點整)到崗,遲到半小時內還算「辰時」,超過就要受罰了!這根本就是古代的遲到扣薪制度嘛~
古代時辰 | 現代時間 | 對應活動 |
---|---|---|
卯時 | 5-7點 | 起床準備 |
辰時 | 7-9點 | 上班點卯 |
巳時 | 9-11點 | 辦公時間 |
說到這個「點卯」制度,真的超有趣的!古代官員要在卯時(早上5-7點)集合點名,所以叫「點卯」。但實際辦公是從辰時開始,大概就是讓我們現在吃完早餐再工作的概念。而且啊,古代上班族跟現在一樣,也會想盡辦法偷懶,有人會故意遲到,或是找各種理由請假,看來上班族的心態真的是古今皆然耶!
古代的時間劃分其實很科學,都是配合太陽運作和日常生活。辰時選在早上7-9點,因為這段時間太陽已經升起,光線充足適合辦公,而且氣溫也不會太熱。想想看,如果叫你在中午大太陽底下辦公,那真的會熱到想辭職吧!所以古人這樣安排真的很有智慧,完全考慮到實際的工作環境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