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盤捫燭 (ㄎㄡˋ ㄆㄢˊ ㄇㄣˊ ㄓˊ)
扣槃捫燭,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是西漢初期著名政治家張良的典故。此成語比喻為求賢若渴,不惜艱苦的精神。
故事典故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張良認為自己功成身退,便辭官歸隱。張良隱居後,仍然不忘知遇之恩,積極為劉邦推薦人才。
有一次,張良聽説有位隱士名叫黃石公,博學多才,便帶著禮物前往拜訪。黃石公一見張良,便故意刁難他,要他用自己的鞋子去盛水。張良毫不猶豫地照做,即使鞋子盛不住水,也堅持不懈地嘗試。黃石公見其誠心,便傳授張良兵法和奇謀。
張良拜別黃石公後,又發現黃石公遺落了一隻鞋子,便急忙返回尋找。黃石公卻説:「鞋子的主人已經走了,你拿著鞋子沒用。」張良再三懇求,黃石公才將鞋子還給他。張良回到家,打開鞋子,發現裏面藏着《太公兵法》。張良潛心學習,最終成為漢朝的開國元勳。
成語釋義
扣盤:叩擊盤子,比喻敲門求見。
捫燭:用手扶着蠟燭,比喻照明,引申為求學。
扣盤捫燭的意思是:比喻不辭辛苦,虛心求教,為求賢才而付出一切努力。
成語用法
例句:
- 他為了學習技術,扣盤捫燭,廢寢忘食。
- 這所學校的老師都非常敬業,他們不惜扣盤捫燭,也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成語典故出處
- 《史記·留侯世家》
其他相關資料
- 教育部《成語典》2020
- 漢語網成語字典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 漢典
- 國語辭典
表格總結
字詞 | 注音 | 解釋 |
---|---|---|
扣盤 | ㄎㄡˋ ㄆㄢˊ | 叩擊盤子 |
捫燭 | ㄇㄣˊ ㄓˊ | 手扶着蠟燭 |
知遇之恩 | ㄓ ㄩˋ ㄓ ㄣ | 伯樂相馬,賞識之恩 |
功成身退 | ㄍㄨㄥ ㄔㄥˊ ㄕㄣ ㄊㄨㄟˋ | 完成任務後引退 |
奇謀 | ㄑㄧˊ ㄇㄡˊ | 出奇的謀略 |
不辭辛苦 | ㄅㄨˊ ㄘˊ ㄒㄧㄣ ㄎㄨˇ | 不怕辛苦 |
廢寢忘食 | ㄈㄟˋ ㄑㄧㄣˋ ㄨㄤˋ ㄕˊ | 形容勤奮學習或工作,連睡覺和吃飯都忘記了 |
敬業 | ㄐㄧㄥˋ ㄧㄝˋ | 對工作認真負責 |
扣盤捫燭精神的當代傳承
誰能成為當代「扣盤捫燭」精神的最佳代表人物?
「扣盤捫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典故,比喻一個人精神專注,刻苦鑽研,不懼艱難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依然需要這種精神,來推動我們不斷進步。那麼,誰能成為當代「扣盤捫燭」精神的最佳代表人物呢?
以下列舉幾位人物,並以表格形式比較其事蹟:
人物 | 年代 | 事蹟 |
---|---|---|
袁隆平 | 20世紀 | 雜交水稻之父,解決了中國糧食問題 |
南仁東 | 21世紀 | 深圳大學教授,致力於研究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
屠呦呦 | 21世紀 | 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這三位人物都具有「扣盤捫燭」精神,他們都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袁隆平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問題,南仁東致力於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除了以上三位人物以外,還有很多其他人物也具備「扣盤捫燭」精神。例如,鍾南山院士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夜以繼日地工作,為抗疫做出了巨大貢獻。
總之,「扣盤捫燭」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表格格式:
表頭1 | 表頭2 | 表頭3 |
---|---|---|
內容1 | 內容2 | 內容3 |
內容4 | 內容5 | 內容6 |
何時使用「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能突出其文學價值?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出自《世説新語》,原意是指刻苦攻讀,勤奮學習。在文學作品中,「扣盤捫燭」常被引用來形容人物的勤奮刻苦,以及對知識的渴望。然而,並非所有使用「扣盤捫燭」的場合都能突出其文學價值。以下表格列出了一些使用「扣盤捫燭」的常見場景,以及分析其文學價值的程度:
場景 | 例句 | 文學價值 |
---|---|---|
直接描寫人物的勤奮 |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まさに“扣盤捫燭”的典範。 | 文學價值較低,因為只是簡單地描述人物的行為,缺乏更深層的寓意。 |
與其他意象結合,渲染人物的勤奮好學 |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家境貧寒,也“扣盤捫燭”,最終成為一代詩仙。 | 文學價值較高,通過“扣盤捫燭”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結合,展現人物的勤奮與天資,更具感染力。 |
通過對比,突出人物的勤奮 | 張三“扣盤捫燭”,苦讀詩書,最終考取功名;李四沉迷遊戲,荒廢學業,最終一事無成。 | 文學價值較高,通過對比,突出人物的勤奮與懶惰,更能體現“扣盤捫燭”的精神。 |
作為象徵,表達更深層的寓意 | 小説中,主人公在“扣盤捫燭”的過程中,逐漸領悟人生的真諦。 | 文學價值最高,通過“扣盤捫燭”作為象徵,表達更深層的寓意,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內涵。 |
總而言之,使用「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能突出其文學價值的場合,是將其與其他意象結合,渲染人物的勤奮好學,或通過對比,突出人物的勤奮與懶惰,以及將其作為象徵,表達更深層的寓意。
扣盤捫燭
扣盤捫燭,出自晉朝葛洪撰寫的《仙史》,成語典故為孫登向葛玄求道的故事。孫登拜訪葛玄,葛玄正坐在牀上看書,孫登於是跪坐在門外,等著葛玄開口説話。葛玄看書完畢,便熄滅燭火躺下睡覺,孫登也不離開,依舊跪坐著。葛玄醒來,見孫登仍舊在,便問他原因,孫登回答説:「我來求道。」葛玄説:「你怎麼求道?」孫登説:「像您這樣叩著自己的盤骨,捫著自己的心。」葛玄聽後,便收孫登為徒。
扣盤捫燭的意思是:叩著自己的盤骨,捫著自己的心,比喻反躬自省,探求真理。它也指潛心致力研究,孜孜不倦地追求學問。
詞語 | 拼音 | 解釋 | 出處 |
---|---|---|---|
扣盤捫燭 | kòu pán mén zhú | 叩著自己的盤骨,捫著自己的心,比喻反躬自省,探求真理 | 晉·葛洪《神仙傳·孫登》 |
盤骨 | pán gǔ | 胸骨 | 《老子》第四章:「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
捫 | mén | 手按著 | 《莊子·養生主》:「吾可以休矣。」 |
扣盤捫燭的故事展現了孫登求學的真誠和堅毅,以及葛玄對學生的嚴謹和期許。它也説明瞭修身養性和追求真理都需要真誠的態度和不懈的努力,反躬自省是探求真理的重要途徑。
扣盤捫燭
扣盤捫燭 意思:比喻苦思冥想,鑽研學問。出自東漢趙曄《吳越春秋》。
原文出處
吳王光使蹶由彈琴,客聞之,扣盤而歌《雍門子周》。吳王大悦,賞客千金。客不受,曰:“臣聞明王賢主不以寵貳士,不以利蔽名。願陛下少加賜,使得卒業於文、行。”乃叩頭出血,盤折,弦絕。王乃大怒,曰:“與之琴!”客鼓琴鼓之,聲韻悲慘。吳王問之曰:“何為也?”曰:“臣聞古帝王文而不治,必有過惡,然後有師曠、石奮以直諫之君人。君人不能用,遂不寤耳。臣竊為陛下傷之!”於是吳王乃改過自新,與句踐爭強,卒霸東垂。
故事寓意
扣盤捫燭的主人公是一位琴者,他通過叩盤和彈琴的行為,表達了以學業名節為重的高尚情操。這個故事意在勸誡君主不要沉溺於歌舞享樂,而應該勵精圖治。
成語出處
扣盤捫燭出自《吳越春秋》。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光召來名叫“卻由”的琴師彈琴,卻由一聽到琴聲,便拍琴(盤)而高歌《雍門子周》。卻由的舉動深深打動了吳王,吳王賞賜其千金,卻不被後者接受。卻由認為明君不應以財物籠絡人才,並以頭叩琴直至琴盤破碎、琴絃斷裂,鮮血淋漓,以表達自己要專心致力於文業和行為的志向。看到這般場景,吳王大怒,命人賜予琴讓卻由彈奏。卻不遵王命,以悲切激昂的琴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並直言君主若不及時改正錯誤,終將像文治不興的前朝君王一樣滅亡。一番話令吳王猛然醒悟,最終痛改前非,勤政愛民,最終強大吳國。
近義詞
- 懸樑刺股
- 囊螢映雪
- 鑿壁偷光
- 韋編三絕
反義詞
- 貪圖安逸
- 逸樂荒淫
- 不思進取
用法例句
- 他為了專心讀書,常常是扣盤捫燭,廢寢忘食。
- 這位年輕學者勤奮好學,經常通宵達旦地扣盤捫燭,鑽研文獻。
總結
扣盤捫燭故事背後的精神含義是勉勵人們追求上進,努力學習。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要學習並踐行這種精神,努力成為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
附錄
參考資料 | 參考文獻 |
---|---|
扣盤捫燭 [修訂本參考資料] | 教育部《成語典》2020 |
扣盤捫燭的意思 – 成語字典 – 漢語網 | 漢語網 |
辭典檢視 [扣槃捫燭 : ㄎㄡˋ ㄆㄢˊ ㄇㄣˊ ㄓˊ] – 教育部《重編國語 …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扣盤捫燭的解釋 | 扣盤捫燭的意思 |
扣盤捫燭的解釋 | 扣盤捫燭的意思 |
扣盤捫燭的意思 – 解釋,簡體 – 扣盤捫燭 | 成語字典 |
扣盤捫燭 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 國語辭典 | 國語辭典 |
扣盤捫燭 [編輯總資料庫] – Idiom search – Ministry of Education | 教育部 |
扣盤捫燭 – 成語大典 | 成語大典 |
扣盤捫燭 – 教育百科 | 教育雲線上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