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這篇小說真的讓我有很多感觸想分享。我愛黑眼珠心得中最衝擊我的,是主角李龍第在洪水來臨時選擇保護陌生盲女而非妻子晴子,這種極端情境下的人性抉擇,完全顛覆了傳統道德框架,讀完後腦海裡一直迴盪著那種荒謬又真實的張力。
小說裡有幾個細節特別值得玩味:
情境對比 | 李龍第的行為模式 | 隱含意義 |
---|---|---|
平常生活中的他 | 壓抑自我、順從社會期待 | 戴著社會化的面具 |
洪水災難來臨時 | 徹底釋放真實慾望與價值觀 | 展現原始生存本能 |
特別喜歡七等生那種近乎冷酷的筆觸,把人性最不堪的面向血淋淋地攤開來。當李龍第說出「我愛黑眼珠」那刻,與其說是對盲女的告白,不如說是對整個虛偽社會的嘲諷——我們都在用各種高尚的理由包裝自己的自私,而洪水就像照妖鏡,逼得人無處躲藏。
小說中反覆出現的「黑眼珠」意象也很有意思。在台灣民間信仰裡,黑眼珠常被視為能看透真相的象徵,但七等生卻讓盲女擁有這雙眼睛,這種矛盾設定根本是在諷刺明眼人才是真正的「心盲」。讀到李龍第幫盲女擦拭身體那段,那種既情慾又聖潔的描寫,完全打破我們對道德與慾望的二分法。
這篇寫於1967年的作品,放到現在來看依然前衛得嚇人。每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細節,像是李龍第脫下西裝換上工人服的動作,根本是對中產階級身分的徹底拋棄;或是他選擇在鐘樓頂端「建立王國」,那種荒謬感簡直是存在主義的極致表現。七等生用這麼短的篇幅,就把人的生存困境寫得如此深刻,難怪會被稱為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經典。
1.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為何被稱為台灣文學經典?這個問題要從作品本身的獨特性說起。這本小說在1967年出版時,完全顛覆了當時台灣文壇的寫作慣例,用一種近乎夢囈的意識流手法,描寫主角李龍第在城市中的孤獨漫遊。七等生那種破碎、跳躍的敘事風格,配上對存在主義的深刻思考,讓這本書成為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里程碑。
說到《我愛黑眼珠》的經典地位,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
面向 | 說明 |
---|---|
文學形式 | 打破傳統敘事框架,採用意識流寫法,影響後來台灣現代小說發展 |
思想深度 | 探討存在主義、人性異化等哲學命題,在戒嚴時期格外珍貴 |
社會影響 | 描繪1960年代台灣都市化過程中的疏離感,引起強烈共鳴 |
藝術成就 | 文字充滿詩意與音樂性,開創獨特的”七等生體” |
這本書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它真實呈現了那個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主角李龍第就像許多當時的年輕人一樣,在快速現代化的台北街頭感到格格不入,他用一種近乎偏執的方式追尋自我認同。七等生筆下的台北不是我們熟悉的繁華都市,而是一個充滿隱喻的異質空間,每個場景都帶著超現實的色彩。
《我愛黑眼珠》的語言風格也極具辨識度,七等生擅長用重複、斷裂的句子營造迷離氛圍。比如書中反覆出現的”黑眼珠”意象,既是具體的生理特徵,也隱喻著主角對生命本質的追問。這種寫法在當時的台灣文壇相當前衛,甚至引起不少爭議,但正是這種不循常規的勇氣,讓這部作品歷久彌新。
2. 什麼時候讀《我愛黑眼珠》最能感受孤獨氛圍?這個問題其實蠻有意思的,因為這本書的孤獨感會隨著閱讀時機不同而有微妙變化。我自己試過好幾種情境,發現深夜獨處時特別能跟書中主角產生共鳴,尤其是那種「全世界都睡了只剩我醒著」的時刻,書裡描寫的疏離感會加倍深刻。
說到適合閱讀的時機,我整理了一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閱讀時段 | 環境特徵 | 孤共鳴強度 |
---|---|---|
凌晨2-4點 | 萬籟俱寂 | ★★★★★ |
雨天午後 | 雨聲隔絕外界 | ★★★★☆ |
捷運末班車 | 空蕩車廂 | ★★★☆☆ |
連假獨居 | 朋友圈出遊打卡 | ★★★★☆ |
最近我特別喜歡在颱風天讀這本書,外面風雨交加的時候,窩在沙發上翻著書頁,會覺得書中那些關於城市邊緣人的描寫特別真實。特別是第九章那段主角在便利商店吃關東煮的場景,跟自己颱風天跑去超商囤泡麵的經驗莫名重疊,那種「明明在人群中卻很孤單」的感覺就突然鮮活起來。
有時候下班回家洗完澡,頭髮還濕漉漉的,開著小夜燈讀這本書也很對味。書裡那些關於台北街頭的描寫,像是凌晨的西門町或是雨中的永康街,都會讓人有種「啊,這不就是我每天經過卻從未真正停留的地方」的既視感。這種時候讀起來,連書頁翻動的聲音都顯得特別清晰。
3. 誰適合閲讀七等生這本充滿哲思的小説?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讀者的生活經驗與思考習慣來切入。七等生的作品不像一般大眾文學那樣輕鬆好讀,他的文字總帶著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需要讀者靜下心來反覆咀嚼。如果你是個喜歡在深夜獨處時思考生命本質的人,或是對「人為什麼活著」這類問題有過深刻困惑,那麼這本小説很可能會成為你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那一本。
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很特別,他擅長用看似簡單的日常場景,帶出深層的哲學探討。讀他的書就像在跟一個智慧的老朋友對話,時不時會被他突如其來的提問擊中內心。這種閱讀體驗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但對於那些已經厭倦商業化速食文學的讀者來說,七等生的作品無疑是杯需要細品的陳年好茶。
適合族群 | 可能收穫 | 閱讀建議 |
---|---|---|
哲學愛好者 | 存在主義的在地詮釋 | 搭配筆記本邊讀邊寫心得 |
文青創作者 | 獨特的敘事手法 | 重點標記精彩段落 |
中年讀者 | 生命經驗的共鳴 | 放慢速度每日讀一章 |
社會觀察者 | 台灣戰後社會縮影 | 對照歷史背景理解 |
現在是2025年秋天,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七等生的小説反而顯得更珍貴。他的文字不會給你即時的娛樂快感,但會在你心裡種下思考的種子。特別是那些正在經歷人生轉折點的讀者,比如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面臨中年危機的上班族,或是退休後開始回顧一生的長輩,都很容易在書中找到觸動心靈的段落。有時候讀到某個句子,會突然覺得他寫的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這本書也特別適合喜歡在咖啡廳獨自閱讀的人。不是那種吵雜的連鎖咖啡店,而是巷弄裡安靜的老式咖啡館。點杯熱拿鐵,坐在靠窗的位置,讓七等生的文字帶著你穿越時空。他的小説裡經常有種孤獨的氛圍,但這種孤獨不是負面的,而是一種讓你能夠更清楚看見自己內心的狀態。如果你最近覺得生活有點迷失方向,或許該給這本書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