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工作期待都不盡相同,有人追求穩定,有人渴望挑戰,更有人希望能找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在台灣職場打滾這些年,看過太多朋友因為對工作的想像與現實落差太大而頻繁換工作,其實關鍵在於要先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先來看看不同世代對工作的主要期待差異:
年齡層 | 最重視的工作條件 | 次要考量因素 |
---|---|---|
20-30歲 | 職涯發展性 | 薪資福利 |
30-40歲 | 工作穩定性 | 家庭時間 |
40歲以上 | 工作自主權 | 健康管理 |
我自己剛出社會時,整天想著要進大公司領高薪,覺得這樣才叫成功。後來發現,每天加班到半夜,連假日都要回訊息,身體搞壞了不說,根本沒時間享受生活。現在反而更看重公司文化能不能讓我準時下班,有沒有彈性工作的空間。這幾年遠距工作興起,很多朋友都轉向找能在家上班的職缺,畢竟省下通勤時間真的差很多。
薪資當然還是很重要,但已經不是唯一考量。最近幫一個剛畢業的表妹看工作,她反而更在意公司有沒有完整的培訓計畫,能不能學到新東西。這讓我想到現在年輕人真的很不一樣,他們更看重工作內容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公司理念能不能認同。像我有個同事去年辭掉科技業高薪工作,跑去當潛水教練,雖然賺得少很多,但看他每天曬得黑黑的,笑容比以前在公司時燦爛多了。
說到這個,不得不提現在求職網站都會標註「員工福利」欄位,除了基本的勞健保,更多了像是健身房補助、心理諮商服務這些選項。前陣子面試一間新創公司,他們甚至把「每月一次帶寵物上班日」寫進公司福利裡,雖然薪水開得普通,但這種小細節真的會讓人覺得這間公司很用心在照顧員工。
最近畢業季到了,很多剛踏出校園的新鮮人都在煩惱「新鮮人如何找到符合期待的第一份工作?」這個問題。其實找工作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關鍵是要掌握幾個重點,讓自己能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首先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很多新鮮人會覺得自己沒經驗就矮人一截,但其實企業看重的往往是潛力跟態度,與其糾結於經驗不足,不如好好思考自己有哪些特質是符合職缺需求的。
在準備履歷時,千萬不要用同一份履歷投遞所有工作,要針對不同職位調整內容。以下是幾個履歷撰寫的小技巧:
重點項目 | 具體做法 |
---|---|
量化成果 | 把實習或課外活動的成果用數字呈現,例如「協助社團招募增加30%新成員」 |
關鍵字優化 | 研究職缺描述,使用相同的專業術語 |
作品集連結 | 設計、程式等相關科系一定要附上作品集,展現實際能力 |
簡潔有力 | 一頁為原則,重點放在最近2-3年的相關經歷 |
面試前的準備工作也很重要,除了基本的公司背景調查外,建議可以上網查詢該職位的面試經驗分享,很多論壇都有前輩們的熱心分享。面試當天記得提前10-15分鐘到場,穿著要符合該產業的風格,如果是科技公司可能不用太正式,但金融業就要穿得比較得體。面試過程中保持自然真誠的態度,回答問題時可以用STAR法則(情境、任務、行動、結果)來組織答案,這樣會顯得更有條理。
找工作期間的心態調整也很關鍵,不要因為幾次失敗就否定自己。建議可以設定每天投遞履歷的數量目標,同時也要留時間精進專業技能。現在線上學習資源很多,趁待業期間考取相關證照或學習新技能,都能讓履歷更加分。另外別忘了善用學校的職涯中心資源,很多學校都有提供校友職缺資訊和模擬面試服務,這些都是新鮮人專屬的福利。
什麼時候該跟主管談升職加薪最合適?這5個時機點你一定要知道
最近物價漲得兇,每天加班累得像狗一樣,心裡難免會想:「是不是該跟老闆談談加薪了?」但你知道嗎?談升職加薪的時機超級重要,選對時間點成功率直接翻倍!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職場老鳥都知道的黃金時段,讓你不再傻傻等老闆良心發現。
首先最經典的就是年度績效考核前1-2個月,這時候主管正在準備評估你的表現,主動出擊能讓他更注意到你的貢獻。我朋友在科技業就是這樣,在考核季前整理好整年專案成果去找主管聊,最後調薪幅度比同事多5%。另外公司剛接大案子或業績成長時也是好時機,老闆心情好、預算也比較寬鬆,這時候開口成功率特別高。
不過要避開這些地雷時段:公司虧損、部門正在裁員、主管剛被上面釘完。我表妹就曾經在部門虧損時去談加薪,結果被主管反問:「妳覺得現在是談這個的時候嗎?」場面有夠尷尬。
推薦時機點 | 具體時間範例 | 成功關鍵 |
---|---|---|
年度考核前 | 每年3-4月 | 提前準備具體績效數據 |
專案完成後 | 結案報告提交當週 | 凸顯你的獨特貢獻 |
公司獲利成長時 | 財報公布後1-2週 | 連結個人努力與公司成果 |
接手新職責滿3月 | 例如9月到職12月談 | 證明你已超越原職位要求 |
競爭對手挖角時 | 收到offer後 | 展現市場行情與忠誠度 |
其實在台灣職場,很多人不敢談加薪是怕破壞關係。但你知道嗎?我問過10個HR朋友,他們都說表現好的員工主動談加薪,反而會讓主管更重視你。重點是要用對方法,像是先預約正式會議時間,而不是在茶水間隨口提。還有啊,千萬別用離職威脅,有個同事這樣做,雖然加薪成功但從此被貼上標籤,半年後還是自己走了。
準備談加薪前,記得做這幾件事:整理過去半年具體成就(最好有數字)、調查同職位市場行情、想好理想的調薪幅度範圍。我學長更厲害,他會觀察主管喝咖啡心情好的時段去約談,這種小細節真的有用!畢竟在台灣職場,有時候「感覺」對了什麼都好談。
最近在職場上常常聽到朋友抱怨:「為什麼我的工作總是跟期待有落差?」這種感覺我完全懂,明明面試時談得很好,實際上班後卻發現跟想像中差很多。其實這種情況在台灣職場超級常見,而且背後的原因往往不是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求職者和公司之間的認知差距造成的。
先來看看常見的落差原因有哪些:
落差類型 | 求職者視角 | 公司視角 |
---|---|---|
工作內容 | 以為是創意發想為主 | 實際80%時間在處理行政流程 |
薪資福利 | 期待每年調薪10% | 公司慣例是3-5% |
升遷機會 | 覺得2年內能當主管 | 至少要5年資歷才考慮 |
工作氛圍 | 想像中同事會像朋友 | 大家其實都保持專業距離 |
我自己剛出社會時也遇過類似狀況,那時候進了一間號稱「扁平化管理」的新創公司,結果進去才發現所謂扁平化就是老闆什麼都要管,連PPT用什麼字體都要過問。後來才慢慢學會在面試時要問得更仔細,比如具體的工作流程、團隊分工方式,甚至要求實際參觀辦公環境。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會說「公司騙人」,但說真的,有時候不是公司刻意隱瞞,而是雙方對「正常」的認知不同。像我朋友上個月去一間號稱「準時下班」的公司,結果發現他們所謂準時是晚上8點,因為產業特性就是這樣。所以與其抱怨,不如在求職時多做功課,找現任或離職員工打聽真實狀況,或是上求職網站看評價。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我們常常會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工作上。比如有些人覺得「大公司=穩定」,但進去才發現部門每個月都在重組;或是以為「小公司=有發揮空間」,結果發現資源不足根本動彈不得。與其這樣,不如先搞清楚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是薪資?學習機會?還是work-life balance?把優先順序排好,落差感自然會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