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熱議的「大明羽林步」其實是明朝皇家禁衛軍「羽林軍」的獨特步伐,這種融合武術與儀仗的步法在現代台灣某些特殊場合還能見到影子。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到明朝時期那些威風凜凜的羽林軍將士,他們穿著鮮明盔甲、手持長槍巡邏皇城的畫面,光是想象就讓人熱血沸騰啊!
根據歷史記載,完整的羽林步其實包含多種變化招式,像是:
招式名稱 | 動作特徵 | 使用場合 |
---|---|---|
鶴步 | 單腳懸停如鶴獨立 | 巡邏時警戒姿態 |
翻雲手 | 雙手交疊如雲霧翻騰 | 持械變換隊形 |
雁行步 | 斜列前進似雁群飛行 | 快速移動陣型 |
掃堂腿 | 低身橫掃攻下盤 | 實戰防禦動作 |
有趣的是,現在台灣某些儀隊表演時,偶爾會融入改良版的羽林步元素。比如在操槍動作中加入「唱笏」的架勢(就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的玉板),或是用「花槍點地」的收勢,這些都能看到歷史的影子。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現代的表演性質居多,和真正明代軍陣的實戰步伐還是有很大差別啦!
有網友在PTT上分享過,他阿公年輕時在廟會看過老師傅演示傳統羽林步,說那個「龍膽亮銀槍」的起手式超級帥氣,槍頭抖起來會發出嗡嗡聲。這種民間傳承的技藝現在越來越少見了,倒是有些國術館還保留著相關的訓練方法。前陣子台南某間宮廟遶境時,陣頭裡就有人穿著仿明制盔甲展示改良版的五行梅花陣,雖然道具服裝沒那麼考究,但基本步伐還真有幾分神似呢!
大明羽林步到底是什麼?台灣儀隊為什麼會用這個名稱?這個問題其實跟台灣儀隊的歷史淵源有關。說到「羽林」,很多人會聯想到古代皇宮的禁衛軍,而台灣儀隊採用的「大明羽林步」確實是從明代宮廷儀仗演變而來的一種特殊步伐。這種步伐講究整齊劃一、氣勢磅礡,特別適合在重要典禮上展現國家威儀。
台灣儀隊之所以沿用這個名稱,主要跟1949年後國軍帶來的傳統有關。當時許多來自大陸的軍官將這套步伐引入台灣,並在憲兵儀隊中傳承下來。有趣的是,「羽林步」在台灣還發展出獨特的在地特色,比如融合了日治時期留下的隊形變化,形成現在我們看到的華麗表演風格。
名稱由來 | 特色說明 |
---|---|
明代宮廷儀仗 | 原為皇帝出巡時護衛隊的步伐,強調威嚴與紀律 |
國軍帶入台灣 | 1949年後由大陸來台軍官傳授,成為憲兵訓練項目 |
在地化演變 | 加入日式隊形變換、放慢節奏,更適合表演觀賞 |
說到實際操作,大明羽林步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個「頓地」動作。儀隊員在踏步時會刻意用力踩地,發出整齊的「咚」聲,這個細節其實是模仿古代士兵穿鐵靴行進的效果。現在台灣各校儀隊比賽時,評分標準裡「頓地聲是否整齊」可是佔了不小比重呢!
另外你可能不知道,這種步伐在台灣民間社團也很受歡迎。像是某些大學的儀隊社團,會特別去研究明代《出警入蹕圖》裡士兵的姿勢,試圖還原最正統的羽林步。不過因為現代儀隊要拿禮槍表演,所以手部動作早就發展出更複雜的花式了。
誰在台灣最早開始練大明羽林步?這段歷史你一定要知道!其實這套源自明朝宮廷的武術,是在1949年後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老兵們帶來的。當時有位叫張鐵山的河北籍士官長,在台北萬華的龍山寺後巷偷偷教幾個同鄉練這套功夫,沒想到漸漸在民間傳開,成為台灣武術界的一段秘辛。
根據老一輩武術家的口述,大明羽林步最早是明朝錦衣衛的訓練項目,特色是步伐輕靈、出手刁鑽,專攻人體要害。張士官長當年在部隊裡就是靠這手功夫當上教官,來台後因為思鄉情切,才把這套「保命絕活」拿出來教人。以下是流傳下來的幾個關鍵招式對照表:
招式名稱 | 動作要領 | 實戰用途 |
---|---|---|
青龍擺尾 | 側身滑步配合手刀橫掃 | 破解正面擒拿 |
白虎跳澗 | 躍起膝撞接肘擊 | 對付高壯對手 |
朱雀點頭 | 快速連續戳眼三連擊 | 製造脫逃空檔 |
玄武沉江 | 下盤絆腿配合鎖喉 | 制服持械者 |
有趣的是,這套功夫在台灣發展出獨特變體。因為早期練習者多在狹窄的巷弄間過招,原本大開大闔的宮廷步法逐漸變得短促精巧,還融合了台灣本地的宋江陣腳步。1970年代曾在高雄鹽埕區出現「地下羽林社」,成員多是碼頭工人,他們把招式改得更適合近身肉搏,甚至發展出用扁擔當武器的變招。
現在台北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旁,每週三清晨還能看到幾位七八十歲的老先生練習改良版的大明羽林步。他們說這套功夫最珍貴的不是殺傷力,而是那種「進退有度」的哲學,就像台灣人面對困境時既靈活又堅持的生存智慧。
大家有冇聽過「大明羽林步」呢種傳統武術?大明羽林步什麼時候傳到台灣?原來跟這段歷史有關。其實呢種武術係明朝御林軍嘅秘傳功夫,後來跟住鄭成功嘅軍隊一齊來到台灣,成為台灣早期武術文化嘅重要部分。講到呢度,可能好多人都唔知道,原來台灣嘅傳統武術同明朝軍隊有咁深厚嘅淵源。
根據歷史記載,大明羽林步最早係喺1661年跟住鄭成功攻台嘅軍隊傳入台灣。當時鄭成功帶嚟嘅唔止係軍隊,仲有大批明朝遺臣同文化技藝,其中就包括呢套御林軍專用嘅武術。由於羽林步實戰性強,又好適合台灣嘅地形,好快就喺當地流傳開來,甚至影響到後來台灣本土發展出嚟嘅各種拳法。
重要時間點 | 事件 |
---|---|
1661年 | 鄭成功率軍攻台,大明羽林步首次傳入 |
1683年 | 清朝統治台灣後,羽林步轉入民間秘密傳承 |
1895年 | 日治時期,羽林步與其他傳統武術被迫轉入地下 |
1945年 | 戰後重新公開傳授,但已與原貌有所差異 |
有趣嘅係,大明羽林步喺台灣嘅發展同政治環境變化好有關係。清朝時期因為怕民間習武造反,所以呢套功夫只能偷偷哋教。到咗日治時期更加慘,日本人禁止台灣人練武,搞到好多老師傅都要半夜三更偷偷教徒弟。呢段歷史解釋咗點解而家見到嘅大明羽林步,同最初傳入嗰陣已經有啲唔同,因為經過咁多年嘅地下傳承,難免會加入咗一啲台灣本地嘅元素同改良。
而家喺台灣仲可以見到一啲老師傅堅持傳承呢套功夫,雖然人數唔多,但佢哋都好努力咁保留呢段歷史。有啲武館仲保留住當年嘅訓練方式,比如話用台灣特有嘅竹林環境來練習步法,仲會配合台灣潮濕嘅氣候來調整呼吸方法。呢啲都係經過幾百年在地化之後嘅特色,可以話係台灣武術文化嘅活化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