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中國古代傳國玉璽
和氏璧是中國古代一塊著名的璞玉石,相傳為楚國人卞和所發現。璧為古代禮器玉中之六器,被用於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從古時已有天圓地方之説,禮天之器乃採用中孔圓形之璧,天色蒼。
和氏璧最早見載於東週末年著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國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楚厲王認為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於是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和氏帶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裏他ffé哭了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


和氏璧一直是楚國國寶,直到前283年,秦昭襄王向趙國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趙國政府在商議後派遣})();
相如為代表攜和氏璧出使秦國。})();
相如經過兩次對秦王的試探後認定秦國是想借其強大的國力為後盾,強取玉璧而拒絕向趙國割讓城池。
和氏璧:一塊承載傳奇與紛爭的寶玉
和氏璧的由來與傳奇
和氏璧,一塊名震天下的寶玉,其傳奇故事延續數百年,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相傳,和氏璧出自楚國李氏家族,原名「璞玉」,因其色澤澄澈光潤,如脂如膏,故又稱「羊脂玉」。
關於和氏璧的發現,有兩種主要的傳説:
- 卞和獻玉:卞和是楚國的一位採玉人,他發現了一塊璞玉,獻給楚厲王,卻被誤認為是普通的石頭,慘遭刖刑。他忍痛將璞玉獻給楚武王,依然不被認可,再次被砍去一條腿。最後,他抱著璞玉痛哭流涕,三日三夜,最終感動了上天,楚文王派人挖開玉璞,才發現了真正的和氏璧。
- 和氏得玉:傳説和氏是楚國一位名叫李和的人,他在山中採藥時發現了璞玉,獻給楚厲王,卻被視為欺君之罪,被殺害。其後,璞玉輾轉到了秦國,最終被秦昭王得到,並改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的爭奪與下落
和氏璧之珍貴稀有,引發了各國君主的爭奪。戰國時期,秦、趙、魏等國紛紛覬覦此寶,並引發了連綿的戰爭。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以十五座城池為代價,從秦國換回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後大怒,派兵攻打趙國,但最終未能奪回璧玉。
公元前259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趙國首都邯鄲,和氏璧落入秦國手中。此後,和氏璧成為秦國的傳國之寶,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人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上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玉璽成為秦朝皇權的象徵,傳承至漢、魏、晉、隋、唐等朝代。
關於和氏璧的下落,眾説紛紜。一種説法是,和氏璧在唐朝末年宮廷混亂中遺失,從此不知所蹤。另一種説法是,和氏璧被宋太祖趙匡胤得到,並成為宋朝的傳國玉璽。
和氏璧的寓意與影響
和氏璧不只是一塊珍貴的寶玉,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它承載著傳奇故事、政治紛爭,以及文化意義。
其傳奇故事體現了以下寓意:
- 寶玉的真偽難辨: 和氏璧初現時不被認可,説明真正的價值往往需要時間和智慧才能顯現。
- 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卞和三次獻玉,最終感動上天,展現了堅持不懈的力量。
- 利益與誘惑的考驗: 和氏璧引發各國爭奪,展現了利益與誘惑的考驗。
其歷史影響則表現在以下方面:
- 成為權力的象徵: 和氏璧被視為傳國之寶,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 促進文化交流: 和氏璧的傳奇故事流傳久遠,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 激發藝術創作: 和氏璧的珍貴稀有,激發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和氏璧的評價
和氏璧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寶玉,其價值難以估量。有人認為它是價值連城的珍寶,也有人認為它是引發戰爭的禍根。
總之,和氏璧的傳奇故事以及它所引發的政治紛爭和文化影響,使其成為中華文化史上重要的歷史符號,值得我們銘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