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試過喺陌生地方搵路時,會不自覺咁望住附近嘅便利店或者地標建築物嚟確認位置?呢啲就係「參照物 意思」嘅實際應用啦!簡單嚟講,參照物就係我哋用嚟對比、定位嘅基準點,無論係日常生活定係科技應用都超級重要。
講到科技應用,Google Translate就係一個好例子。當我哋要翻譯外語網頁時,成個版面嘅設計、按鈕位置其實都係參照物嚟㗎!下面整理咗幾個常見嘅參照物對照表:
使用情境 | 參照物例子 | 實際作用 |
---|---|---|
網頁翻譯 | 網址列翻譯圖示 | 快速辨識翻譯功能位置 |
文件上傳 | 「瀏覽檔案」按鈕 | 確認文件上傳入口 |
語音輸入 | 麥克風圖標 | 識別語音輸入啟動位置 |
語言切換 | 國旗標誌 | 直觀選擇目標語言 |
記得第一次用Google Translate網頁版嗰陣,我就係靠住右上角個藍色翻譯圖示做參照物,先至知道邊度可以輸入要翻譯嘅文字。呢啲設計細節真係幫咗好多忙,特別係當網站更新版面時,只要記住關鍵參照物就唔會手忙腳亂。
而家唔少人都會用手機版翻譯APP,入面嘅參照物更加直觀。比如想用相機即時翻譯,一定會先搵個相機icon;要儲存常用語句就會睇星星標記。呢啲都係工程師精心設計過嘅視覺參照物,等用家可以唔使睇說明書就自然識用。
仲有個有趣現象,就係當我哋用慣某個版本嘅介面後,突然改版會好唔習慣。呢個時候舊版嘅參照物記憶就會同新版產生衝突,所以要俾啲時間適應。好似最近Google Translate工具列改位置,我就花咗兩日先至習慣新嘅參照物位置呢!
什麼是參照物?3分鐘讓你搞懂這個概念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能判斷東西是靜止還是在移動?其實這跟「參照物」這個概念超級有關!簡單來說,參照物就是我們用來判斷其他物體運動狀態的基準點。舉個超生活的例子:當你坐在捷運上,看著旁邊的月台往後退,這時候月台就是你的參照物,讓你覺得是自己在移動。但其實如果換成站在月台上的人看,反而會覺得是捷運在動呢!
參照物的選擇真的會影響我們對運動的判斷喔!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幾個常見例子:
情境 | 你的參照物 | 你看到的運動狀態 |
---|---|---|
坐在行駛的公車上 | 路邊的樹木 | 樹木往後移動 |
站在月台等車 | 進站的列車 | 列車向你靠近 |
在操場跑步 | 跑道上的白線 | 白線向後移動 |
看天上雲朵 | 遠處的山 | 雲朵在飄動 |
其實參照物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是平常不會特別注意到。比如說颱風天的時候,氣象主播說「颱風以每小時20公里速度向西北方移動」,這裡就是用「地球表面」當參照物。如果換成從外太空看,就會發現其實是地球在自轉,颱風相對來說可能根本沒移動那麼多呢!
再來想想開車時的情況。當你開在高速公路上,看著旁邊的車子跟你保持差不多的速度前進,這時候如果只看那台車當參照物,可能會誤以為兩台車都是靜止的。這就是為什麼開車要經常看路標和遠處的景物,才能正確判斷自己的速度。警察用的測速照相機也是利用這個原理,他們會選擇固定不動的路面當參照物來計算你的車速喔!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需要參照物?生活中超實用案例分享」,這真的是我們每天不知不覺都在用的小技巧耶!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要描述一個東西的大小、位置或狀態時,光用抽象數字根本講不清楚,這時候有個具體的對照組就超級重要啦。就像你跟朋友約在捷運站,說「我在出口旁邊的7-11等你」,比說「我在出口往東37度方向等你」實際多了對吧?
來看看這些生活中超常見的參照物使用情境:
情境 | 沒有參照物 | 有參照物 |
---|---|---|
買家具 | 這個櫃子寬90公分 | 這個櫃子跟雙人沙發差不多寬 |
教路 | 往前走300公尺右轉 | 過兩家飲料店後右轉 |
買菜 | 要挑大顆的高麗菜 | 挑跟手掌差不多大的高麗菜 |
報天氣 | 今天體感溫度32度 | 今天熱得像走在蒸籠裡 |
最有趣的是連我們形容時間都會用參照物!像是「我大概吃一碗泡麵的時間就到」、「等紅燈的時間可以傳三則LINE訊息」,這些都是台灣人超愛用的生活化比喻。而且你知道嗎?連菜市場阿嬤教挑水果都超會用這招,「要選跟雞蛋差不多大的百香果」、「芒果蒂頭要像十元硬幣那樣凸出來」,這些經驗談都是靠參照物才能傳達得這麼生動。
在職場上也超常用到,特別是教新人時。與其說「這個報告要做20頁」,不如說「大概跟上次客戶簡報的份量差不多」;與其說「會議室預約1小時」,不如說「大概是你吃一個便當加午休的時間」。這樣新人馬上就能抓到那個感覺,比冷冰冰的數字親切多了。
參照物怎麼用?新手必學的5個技巧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拍照或畫畫時怎麼抓比例才不會歪掉?」其實關鍵就是學會用參照物啦!參照物就像是你視覺上的尺,幫你快速判斷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和大小。今天就跟大家分享5個超實用的技巧,讓新手也能馬上掌握這個超重要的概念~
首先,選對參照物超級重要!建議挑選畫面中「不會動」且「輪廓明顯」的物件,比如建築物的邊角、窗框或地板磁磚線條。如果是拍人像,可以把手機的網格線打開,對齊肩膀或背景的直線,這樣就不會拍出歪歪斜斜的照片囉!
第二個技巧是分層對比。當你要畫一組靜物時,可以先用鉛筆輕輕標出最高、最低、最左和最右的點,再把這些點連起來形成一個虛擬框框。這樣就能確保所有物件都在正確的比例範圍內,不會畫到一半才發現桌子歪掉~
常見參照物類型 | 適用場景 | 小提醒 |
---|---|---|
建築物邊線 | 街拍、風景 | 注意透視變形 |
網格線 | 手機攝影 | 相機設定裡開啟 |
自己的身體部位 | 速寫練習 | 手肘、筆長當比例尺 |
地平線 | 戶外寫生 | 確認畫面水平 |
其他靜物 | 室內構圖 | 選擇固定不動的物件 |
第三招超實用:用身體當比例尺!比如畫人物時,可以用「頭身比」當基準(成人約7-8頭身)。如果是隨手速寫,不妨把鉛筆舉起來測量,瞇一隻眼睛比較物件之間的相對大小,這個方法在戶外寫生時特別好用,不用帶一堆工具也能抓準比例。
第四個重點是練習空間感。新手常犯的錯誤就是只盯著單一物件畫,忽略它和周遭環境的關係。試試看先把整個場景分成幾個大區塊,標出主要物件的相對位置,就像玩拼圖一樣先架構整體再處理細節,你會發現成品比例自然就準確多了。
最後要提醒大家光線和陰影也是重要參照!特別是畫立體物件時,陰影的方向和長度能幫助你判斷物件的擺放角度。如果發現陰影和主體對不起來,那八成是比例或透視出了問題,趕快回頭檢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