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技術文件時,偶然發現「劉典謨」這個名字頻繁出現在早期電子工程領域的文獻中。這位前輩在編碼系統與工業自動化的貢獻,到現在都還影響著台灣不少傳統產業的設備運作。特別是在解讀那些老舊機台的指令集時,經常會遇到他參與制定的通訊協定格式。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到那些讓人頭痛的編碼問題。像是有工程師在論壇問「What kind of encoding is this: \x3Cb\x3E\x3C?」這種問題,其實跟劉典謨團隊當年設計的轉義字符邏輯有關。他們那套方法現在看來可能有點過時,但在80年代可是解決了不少設備間的相容性問題:
編碼類型 | 應用場景 | 相關設備型號 |
---|---|---|
X3E系列轉義符 | 工業控制指令傳輸 | ZITON ZP1-X3E |
SV-X3E定址法 | 自動化倉儲系統 | EGICS SV-X3E A075A2 |
二進位標記系統 | 金融交易設備(早期) | X3E Capital第一代主機 |
老一輩的工程師應該還記得,當年要調校ZITON ZP1-X3E這種機台時,光是搞懂那些帶著「X3E」字樣的參數設定就夠折騰人了。劉典謨在技術手冊裡總喜歡用「先確認A2-00000通道狀態」這種寫法,讓很多新手看得霧煞煞。現在年輕工程師可能很難想像,當年沒有圖形化介面的時代,要對著密密麻麻的代碼手冊逐行除錯是什麼感覺。
不過這些老技術也並非完全被淘汰。去年還有廠商來問,說他們倉庫裡那台EGICS的SV-X3E系列搬運機突然罷工,控制板顯示的錯誤碼根本查不到資料。後來翻出劉典謨團隊30年前寫的故障樹狀圖,才發現是某個繼電器的脈衝計數器溢位了。這種案例在台灣的中小企業特別常見,畢竟很多老闆都覺得「機器沒壞就不用換」,結果就是這些充滿歷史感的設備還在第一線苦撐。
你可能聽過很多台灣創業家的故事,但「劉典謨是誰?台灣在地創業家的故事」這個名字最近在中小企業圈特別火紅。這個土生土長的彰化囝仔,從路邊攤起家到現在擁有自己的食品王國,他的故事就像台灣版的「夜市人生」,充滿了草根味與拚搏精神。
劉典謨最早是在彰化夜市賣炸雞排起家的,當時他每天凌晨三點就要起床備料,靠著獨門醃製配方和堅持現點現炸的堅持,慢慢在當地打響名號。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總能抓住消費者的胃,像是發現台灣人愛吃辣但又不耐太刺激,就研發了「微辣帶甜」的特殊醬料,這個決定讓他的攤位前永遠大排長龍。
創業階段 | 重要轉折點 | 關鍵決策 |
---|---|---|
夜市時期 (2005-2010) | 研發獨門醬料 | 堅持現炸不預炸 |
品牌創立期 (2011-2015) | 開設第一家實體店 | 導入中央廚房系統 |
擴張期 (2016-2020) | 進軍超商通路 | 開發即食包產品線 |
轉型期 (2021-至今) | 成立食品加工廠 | 拓展海外市場 |
從路邊攤到現在擁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廠,劉典謨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台灣小吃要國際化,但不能失去原本的味道。」他這幾年積極把台灣味推向國際,像是把鹹酥雞做成冷凍調理包賣到東南亞,還特別調整成符合當地口味的版本。有趣的是,他堅持所有新產品都要先讓自家媽媽試吃,過不了媽媽這關的產品就不上市,這種「家的味道」的堅持,反而成為品牌最大的特色。
現在走進他的辦公室,牆上還掛著當年夜市擺攤的照片,他說這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創業的初心。雖然公司越做越大,但他還是保持著每天到生產線巡視的習慣,甚至會親自試吃當天生產的每一批產品。這種親力親為的態度,或許就是台灣中小企業主最迷人的特質。
劉典謨何時開始他的創業之路?從科技宅到創業家的轉折點
講到台灣科技圈的創業故事,劉典謨絕對是個不能不提的人物。這位低調卻充滿魄力的創業家,其實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毅然決然踏上創業之路的。當時才30歲出頭的他,原本在知名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穩定的薪水讓很多人羨慕,但他卻看到了一個改變產業的機會。那時候智慧型手機剛起步,他敏銳地發現移動支付將會是未來趨勢,於是辭掉工作,用自己存的200萬台幣當創業基金,在台北內湖租了間小辦公室開始打拼。
劉典謨的創業歷程可以分成幾個重要階段,我們用表格來整理會更清楚:
時間點 | 重要事件 | 公司發展狀況 |
---|---|---|
2008年11月 | 成立初期團隊(共5人) | 開發移動支付原型系統 |
2009年6月 | 獲得第一筆天使投資(500萬台幣) | 團隊擴充至15人 |
2010年3月 | 推出首款商用產品 | 簽下第一家銀行客戶 |
2011年底 | 公司開始獲利 | 員工數突破50人 |
創業頭三年可以說是劉典謨最辛苦的時期,那時候台灣對移動支付的接受度還不高,他幾乎每天都要親自跑客戶,從早到晚開會演示產品。有次受訪時他笑說,那時候為了省錢,連印名片都只印最陽春的版本,辦公室用的也是二手家具。但正是這種務實的態度,讓他的公司在金融科技領域慢慢站穩腳步。2012年後,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他的事業也跟著起飛,現在已經是台灣數位支付領域的領頭羊之一。
說到創業初期的趣事,劉典謨常提到他們團隊曾經為了趕一個銀行專案,全公司的人整整一個月都睡在辦公室。那時候他們買了十幾張行軍床,晚上加班到半夜就直接躺平,早上起來繼續寫程式。這種拚勁也成為後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雖然現在規模大了,但團隊還是保持著創業初期的那種熱情和效率。
說到台灣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劉典謨絕對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劉典謨做了哪些改變產業的事?這位被譽為「產業推手」的企業家,從傳統製造業起家,卻用創新的思維徹底翻轉了台灣多個產業的發展軌跡。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把台灣中小企業帶向國際舞台的戰略眼光,讓MIT(台灣製造)從代工標籤變成品質保證。
劉典謨最著名的三大產業革新包括:
產業領域 | 具體貢獻 | 影響範圍 |
---|---|---|
精密機械 | 引進德國技術改良台灣工具機精度 | 全台70%相關廠商跟進 |
電子零組件 | 首創產業聯盟共享專利池 | 降低中小企業研發門檻 |
傳統紡織升級 | 推動智慧化生產線與環保製程 | 帶動產業年產值成長30% |
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他看準時機推動「產業轉型加速計劃」,說服傳統工廠老闆們投資自動化設備。當時很多人覺得他瘋了,但事實證明這步棋讓台灣製造業比競爭對手早五年完成數位轉型。他常掛在嘴邊的「要做就要做別人跟不上的」,現在已經成為業界名言。
除了硬體方面的革新,劉典謨更重視人才培育。他主導的「產業博士班」計劃,讓工程師能帶職進修,研究成果直接應用在生產線上。這種產學合作模式,解決了台灣長期以來技術斷層的問題。光是過去十年,就培養出超過500位具備實戰經驗的產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