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姜止封地,屬於封邑名城氏。
闞姓宋版《百家姓》中排第三百八十位,現今人口約二十萬,排第三百二十六位。
【釋義】闞本義為望,倚門眺望。
金文“闞”字,一個門裏面,一個女人伸着頭,捂着耳朵,四處張望。
闞止:《尚友錄》記載,闞氏是春秋時期齊國卿士闞止後代,望族出於會稽。
《姓氏考略》記載,闞是春秋時代魯國一個地名,故地今天山東省汶上縣西南南旺湖中,有古籍中所指“闞汶”,非指魯西南汶上,而是指齊魯腹地新汶地區。
闞止春秋末期封之闞邑,當在新汶一帶。
新汶地柴汶河畔,杞國地,後齊國奪佔,屬於齊國防禦魯國要地,齊簡公振興自己君權,分封寵臣於要害之地,“新汶”名並1960年才有,而是魯闞歸齊後,田和改闞地“新汶”了。
新汶今新泰縣合併,建立了新泰市。
這個地方,中國闞氏家族發源地,他們祖先“地氏”而姓了闞。
《春秋》三傳記載,魯桓公十一年,桓公宋文公會於闞地。
當地居民有人地名為自己姓氏。
闞氏後人奉闞止闞姓得姓始祖。
源於姞姓,出自帝姞姓子孫封國,屬於國名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四母所生,黃帝分封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這十二個姓氏後來衍化出了許許多多姓氏。
姞姓其中一個氏族羣體龐姓氏,出自黃帝子姞光(吉光)後裔。
歷史上,姞姓族人建立有許多方國,諸如唐堯時期姞伯鯈建立南燕國、姞雍父建立古雍國,夏王朝時期姞崇禹建立的古鄂國,商王朝時期姞建立須國、姞闞建立闞國,以及周王朝時期古光國、杞國。
闞國,故址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一帶,是黃帝後裔姞姓子孫商王朝時期封國,首任國君因地闞,稱姞闞、闞伯、闞侯,世代相傳。
周武王姬發滅了商紂後,闞國亦消亡。
其國貴族以及後裔子孫居地周王朝稱作“闞”,周武王其地分封了弟弟周公姬旦屬魯國。
闞國滅亡後,闞國人故國名姓氏,稱闞氏,世代相傳,是古老姓氏之一。
齊邑,魯昭公乾侯取闞是。
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闞是魯國一個地名,即第一個淵源中提到闞國地。
這史籍《左傳·桓公十一年》中有記載,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魯桓公姬允十一年,公元前700年)農曆5月,鄭莊公姬寤生逝世。
到了農曆9月,宋文公子鮑扣押了鄭國來訪執政上卿祭仲,逼迫他扶持鄭莊公小兒子姬繼鄭國君位,是鄭厲公。
此事,魯桓公曾力圖阻止衞、蔡、曹國興師問罪,與宋文公子鮑多次會晤,農曆12月,魯桓公宋文公闞邑協商。
,四年後周莊王姬佗元年(公元前696年),鄭厲公是鄭莊公長子姬推翻,其舅舅衞國君主衞黔牟姬留扶持下登上了鄭國君位,是鄭昭公。
闞邑魯國住民中,多有人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闞氏,世代相傳。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勇士姜止,屬於帝王賜姓氏。
周靈王姬泄心五年(齊靈公姜環十五年,公元前567年)農曆11月,齊靈公出兵征伐萊國,到了農曆12月萊國基本上滅亡,齊國因此佔有了萊國今山東省平度縣以西大片領士。
此事件引起其他諸侯國君主們。
當時莒國、魯國、晉國當時準備聯軍討伐齊國,要萊國君主萊公“討個説法”。
齊靈公備戰,國內人心惶惶。
到了周靈王八年(齊靈公姜環十八年,公元前564年),齊國有勇士姜止,他表達君王齊靈公赤膽忠心,鼓勵國人,宮門百官面自殺捐軀。
齊靈公及以下百官姜止義舉震驚,感動萬分,此人壯舉鼓舞了齊國上下。
莒國、魯國、晉國見齊國人不畏死,放棄了攻齊計劃。
萊公認倒黴,遷黃縣,於歸城(今山東龍口歸城姜家附近),史稱東萊。
此,齊靈公賜“闞”字姓這位勇士子孫們,並賜封邑於柴汶河畔,稱闞邑。
“闞”字“門”指大門,“敢”指義舉,合起“闞”,意為門裏親目看到義舉何等!意欲褒獎該勇士阿精神,激勵其子孫繼承先人意志,捍衞國家立和家族和睦安康,不受外強凌侮,敢於獻身精神。
從此,這位齊國勇士姜止後裔子孫世代改君王賜姓氏,稱闞氏,世代相傳。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姜止封地,屬於封邑名城氏。
據史籍《尚友錄》記載,闞氏是齊國卿士闞止後代,源出姜姓。
但該姜姓源自遠古三大人文始祖之一蚩尤一族,非炎帝之族。
這史籍《續夷堅志》中有記載:“華州界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闞姓。
” 春秋末期,齊國有一個卿士名叫姜止,齊簡公姜壬封於闞邑(今山東泰安新泰),世人因此稱其“闞止”。
這位姜止先封地監邑(今山東德州監邑),因此稱“監止”。
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齊簡公元年,公元前484年)齊簡公即位後,起用田恆(陳成子)和闞止二人左、右國相。
闞止舉止,得寵於齊簡公,田恆因此而嫉妒。
大夫鞅見狀後,建議齊簡公擇闞止,藉此除去田恆,消減田氏家族勢力。
到了周敬王三十九年(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季,闞止上朝途中遇到田氏族人田逆胡殺人,其拘捕,後來田逆田恆救出去了。
闞止由此感到田氏勢力可怕,準備齊簡公支持下驅逐田氏家族。
不料,闡止家僕陳豹田氏家族人,他及時闡止齊簡公謀告知了田恆。
田恆,當年農曆5月發制人,搶先率軍攻入王宮,劫持了齊簡公。
闞止倉促率軍反攻,田氏家族擊敗,倉皇出逃。
田氏家軍後面追捨,闞止情急之下迷了路,反而誤入田氏邑豐丘,結果郭門田氏家軍追上殺死。
闞止後裔子孫中,多有先祖封邑名稱姓氏者,稱闞氏,世代相傳。
闞氏族人大多尊奉闞止得姓始祖。
是出自蚩尤,《皇覽·冢墓記》記載,蚩尤冢七丈,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因而説蚩尤姓闞,其後代姓闞,並於每年十月祭祀蚩尤。
《續夷堅志》記載,華州有蚩尤城。
相傳蚩尤闞姓,所以叫做闞蚩尤城,周圍闞姓多。
蚩尤冢,東平郡壽張縣(今山東陽穀縣境內)闞鄉城中,七丈,民常十月祀,有赤氣出亙天,如匹絳帛,民名“蚩尤旗”。
肩髀冢,山陽鉅野縣(今濟寧市)重聚,大小闞冢.這一記載《史記》是。
(待考) 《姓氏考略》記載:闞,音瞰。
三、以來,兄弟和睦,外侮侵,全族和睦,外患。
齊大夫食採者氏焉。
“闞”是地名,歷史上有兩個地方稱“闞”,山東境內:一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一帶,原魯國地;一今山東省新泰市西南端,過去稱新汶,齊國地。
闞氏先人,追溯上去姜太公,即輔助周文王、周武王姜尚。
姜尚是齊國創建人,所以闞氏是源自姜姓。
而姜姓始祖神農炎帝,炎帝出生於陝西歧山西南姜水濱,姜為姓,闞止炎帝傳人。
闞止後裔中有一支闞氏族人後來京杭運河南遷至眙盱,揚州,江浙,閩台。
有支闞氏族人後來從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於淮河兩岸。
另一支於元朝大德年間外遷蒙陰下東門村。
到明朝洪武年間,有闞氏族人分遷到蒙陰寨子(今鋼城區)、萊蕪丈八丘、泰安西莊、泰安汶口東崔村(今寧陽)、沂源草埠官莊(今魯村官莊)、益都(今青州)、沂水界湖(今沂南)、沂水埠口、新泰放城闞家莊、泗水賀莊及東北、口外(張家口)、山西臨汾鄉寧縣古山莊、山西屯留縣蘇村、河南洛寧王範莊地。
有一支闞氏族人於明朝末年隨軍駐紮北京南口鎮,屢立戰功,朝廷降旨家族墳地可種四十五棵萬年松,現後人多居於昌平區南口鎮北虎峪村,有二百餘人 民國年間,一支闞氏族人北上遷徙到北京地區,現散居於北京通州區,通州區胡各莊鄉黎辛莊,有一百六十餘人,後有部分闞氏族人外分唐山樂亭、灤縣、遷西地,約三千餘人。
此外山東境內闞氏族人分佈荷澤、濟寧、棗莊、德州、聊城、濟南、章丘、博山、淄川、周村、辛店、臨沂、日照、平陰、青島、煙台、、萊州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部分闞氏族人外遷之東北及山西一帶。
河南闞氏族人一支隨國民黨軍遷至台灣省桃源縣散居,安徽闞氏族人一支隨國民黨軍遷至台灣省嘉義市散居。
闞姓宋版《百家姓》中排第三百八十位,現今人口約二十萬,排第三百二十六位。
現今分佈廣,江蘇、山東省多此姓,2省闞姓佔全國闞姓人口55%。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
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
三國時期曹魏改為天水郡。
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市縣一帶地區。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置郡,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
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地。
西漢時期轄地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
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郡後,其轄境縮。
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郡國,稱會稽國。
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越州,後分山陰縣置會稽縣。
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
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紹興縣。
今浙江省紹興市。
山東日照闞氏字輩:“京廣永興常保全,道德,吉祥方為貴,文明義宗傳”。
上聯典指明·闞稜,善用陌刀,長丈餘,臨陣無敵。
下聯典指三國吳·闞澤,官中書令,中議,有疑輒訪。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敦煌人闞駰,字玄陰,過人,博、傳,過目成誦,注王朗《易傳》,另撰有十三部州志。
北涼王沮渠蒙遜看重他,任他秘書考課郎中,負責點校經籍,勘定了諸子百家三千餘卷,後官尚書。
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山陰人闞澤,字德潤,家中,教書生,博覽羣書,兼通歷數。
舉孝廉後,歷官錢塘、中書令、侍中、太子太傅,封都鄉侯。
中每次言論大事,有關經典疑問,往往都向他諮詢。
肥東闞氏宗祠,位於石塘鎮闞東社區和闞集社區。
祠堂內石碑上記錄着闞氏來歷:“闞氏一族,系始祖興二公於元末江蘇句容遷至合肥東鄉落地生根……600多年來,興二公後人創業,厚德傳家,久盛不衰,子孫遍於五洲四海,人才濟濟,蔚望族……” 祠堂內“家訓”十分惹眼。
“孝敬父母、千古倫常。
閤家合睦,吉祥。
生兒育女,盡心教養。
科學,百業。
延伸閱讀…
持家,美德弘揚……” 闞氏家譜。
十多年前建祠修譜,是闞氏族人第五次修家譜。
四次修譜時間是康熙36年、道光7年(成書於道光12年)、光緒5年、民國7年(成書於民國10年)。
闞澤(?-243年),字德潤,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
他們家族世代農,闞澤喜愛學習。
因為家境沒有錢上學,僱傭別人抄書,能因此使用紙筆。
他寫完後能誦讀,摘抄老師講,博覽羣書,並且通曉曆法,因此是出名。
闞澤成年後察舉為孝廉,出任錢塘縣縣長,升任郴縣縣令。
孫權任命他驃騎將軍,徵闢增補西曹掾。
孫權稱帝後,任命闞澤尚書。
嘉禾中期,闞澤任中書令,加侍中。
242年,他拜太子太傅,依舊領中書。
闞澤認為古代經傳過多,難讀盡,於是斟酌百家學説,節選《三禮》之文以及註解,教授孫和孫霸兩宮。
他制定了規範出入以及見來賓禮儀,修訂了乾象曆。
每次朝廷討論事項,有經典中疑惑不解,他提供諮詢。
闞澤因為於學習,封為鄉侯。
闞澤為人,宮府中小吏,他見面彬彬地打招呼詢問。
至於議論人前人後,指責有些人生理缺陷,沒有聽説過闞澤參過這類事情。
魏文帝曹丕即位後,孫權曾經詢問羣臣:“曹丕壯年即位,我他。
你們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羣臣中有人敢應答,只有闞澤起身回答道:“我看曹丕活不了十年,大王不用擔心他。
”孫權奇怪地問闞澤:“你怎麼知道這事?”闞澤回答:“我名字上能推測出來。
不十丕,所以知道。
”結果曹丕七年後去世。
呂壹是三國東吳時期孫權寵臣,官中書典校郎,但他人陰險,誣陷宰相顧雍、左將軍朱人,後來事發而逮捕。
當時有些官員建議他處以極刑,要加上火燒、車裂酷刑,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孫權拿不定主意,於是詢問闞澤。
闞澤認為盛明朝代是應該有這種極刑、酷刑,於是孫權採納了他意見。
243年,闞澤去世,孫權十分痛惜,幾天沒有吃飯。
闞澤同郡、前輩丹楊人唐固,修身學,當時人們稱為儒者。
他著有《國語》《公羊傳》《穀梁傳》書的註釋,經常有幾十人聽他講授。
孫權任吳王時,任命唐固議郎,陸遜、張温、駱統人拜他師。
225年,唐固擔任尚書僕射,去世時七十多歲。
從來國家原屬,家國本無二致。
國本在家,家國治,傳所載,彰彰可考,然國祚緜,建立國法。
族有族規,族規國法並,無能軒於其間。
況族規原質公而,一載譜牒,期可而可遵,非一人私意所訂,眾之共謀,鹹成於是,遍訪族,磋商合族,議盡善,方定族規,顏陳遺意,爰作闞氏家法。
一、宗譜者紀帶世系,詳支派之所,嫁聚,有稽墓墳可考,尊卑可序,誠足以傳諸後世而,歷遍全族而。
然而人事滄桑,變幻莫測,譜建修,貼忘祖飲恨,故清例三十年一修,我闞氏而效之,方可以垂想。
譜牒即成後而譜中所載者先祖先妣姓氏尤宜,而寶藏,切不準信守翻閲,私借於人,一遇春秋祭祀之時呈祠驗,有損污蟲齒,議罰。
二、我闞氏子孫繼承先祖勤勞家風。
勤者能補人拙,儉者可助我,尚勤尚儉,未有,,未有不敗,而實為興家立業軌,族人,是。
然雖為美德不可過於,於素立而行為方為。
三、以來,兄弟和睦,外侮侵,全族和睦,外患。
延伸閱讀…
設或雙方各持見爭執,本人説報族族代處理調解,既調解後,和好如初,勿念淵源。
一,同宗共祖情,溯而上原屬一人,各逞私,持械拼鬥,調處,訟端。
遍告我族,要知訟者,實為敗家破產謀。
勇原屬殺身滅亡兆,訟鬥人人戒,和睦當家,家而法守。
四、正業者,先人之家傳,祖上遺風,人格品行出,衣食生活之所以依賴,業入於下流之遊民。
我闞氏要習耕習讀,學商學工,拘於,切不可匪盜,誤入下流,致受國法徵治,有傷之家風。
我族闞氏子孫,不論分支,不準通婚。
我族闞氏子孫實行統一字派,“九德先思書,文獻振家聲。
崇儒世澤遠,本榮宗。
金玉祥雲聚,天賜洪福恩。
”三十字排輩,不準另起字派分裂現象發生,不得顛倒輩分亂起名諱。
若三十字派即完,應族中文化水平較高者合議,再續字派。
我族後出生闞氏子孫起名,三字名,字派放中放後,以免造成和誤解,亦可二字名,但不準先人名諱同音同字。
人倫以孝,子孫務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有次,勿逆天倫。
兄弟甚屬一體而分,應該和睦。
人生應該忠信本,凡能忠於祖國、取信於人,家道興隆、族威日振。
北涼敦煌(今甘肅敦煌)有闞駰,地理學家、經學家。
隋唐時期齊州臨濟(今山東章丘)有闞稜,官越州都督。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闞姓用户籍貫地域主要分佈江蘇省 (佔 20.0%) 、安徽省 (佔 16.5%) 、河北省 (佔 12.9%) 地。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闞姓用户民族主要有漢族 (佔 98.8%) 、滿族 (佔 1.2%) 。
當前研究出了 1 個闞姓名人家族,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名人祖先。
歷史發展過程中,改姓情況並見,所以現在闞姓有可能是其他名人家族後代。
闞姓23魔方家族庫中目前有 8 個家族,家族數23魔方所有姓氏中排名第 309。
分佈區域覆蓋 3 個省份。
闞姓,出自姜姓,是中國姓氏之一,封地名氏。
《百家姓》中排第380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部分闞氏族人外遷之東北及山西一帶。
《百家姓》排列次序不是人口數量多少,而是北宋朝代政治地位準則:例如趙氏(宋朝皇室姓氏)、錢氏(吳越國王姓氏)、孫氏(錢俶正妃姓氏)、李氏(南唐國王姓氏)吳越錢塘地區最家庭姓氏。
而宋朝敵政權北漢君主姓劉,契丹君主採劉姓皇族漢姓,所以劉姓作為大姓排在了後面。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目前國際上公認有關姓氏頻率研究方法,為止發現收集宋朝、元朝、明朝文獻,採集統計樣本,每一人物姓名、籍貫或居住地、工作地區、文獻表明地點進行統計,同時當時多次人口統計數值,年份間隔為加權數計算全國和各省人口數比重,從而推算出當時全國姓氏期望分佈頻率。
1982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整理研究室)和山西大學合作,利用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首次使用計算機七個省(市)(北京、福建、廣東、遼寧、四川、上海、陝西)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174,900個人姓名資料進行統計,後寫成七百多頁《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統計》。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杜若甫、助理研究員袁義達中國姓氏人數比例進行了詳細研究。
該研究國家統計局提供1982年全國人口0.5‰抽樣資料(57萬餘人),以及1970年台灣出版《台灣地區人口姓氏分佈》一書進行統計,計算機處理獲得。
1995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出版《姓氏典故》一書中公佈了國1436個姓氏使用頻率《姓氏頻度表》,該表是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張書巖研究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中科院遺傳1986年、國家語委會漢字處1989年三次抽樣統計結果。
中華書局1999年7月《中華字典·附錄》中收錄了《中華姓氏頻度表》,2001年7月中華《百家姓》雜誌第1期第45頁轉錄。
[5]
2006年,中國大陸調查百家姓次序,袁義達主持完成[21][22]。
這項調查共涉及1110個縣市,2億九千六百萬人口數據,獲得姓氏4100個,省籍、地區、縣市三級人口比例統計排定。
調查發現:李、王、張三個大姓人口接近1億,超過中國大陸總人口7%;佔中國大陸總人口1%以上姓氏共有18個,佔人口0.1%以上姓氏共有129個,而這129個姓氏人口佔中國大陸總人口87%。
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是當今中國大陸十大姓氏。
2007年中國公安部全國户籍人口統計:王姓成中國大陸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7.25%。
這個排名2006年1月中國科學院統計有。
主要分佈河南安陽市區,其他地方各有其家族成員。
不過百人,言出一系。
分佈於河南省,南北朝時期族姓發展而來,原本是一種鳥類名字,於當時人崇尚鳥類,姓起成了“難”。
後來姓大部分遷徙到了朝鮮半島,中國存在。
袁義達研究組在山西調查“難”姓時,引來了韓國尋親團。
他説,韓國文化界認為,這個姓是韓國“難”姓根源:“河南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石碑,記載一個卑族官員事蹟,他名字叫‘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改名成了‘江’。
隨後,這些姓‘難’鮮卑族到了現在朝鮮半島,韓國人認為這些人是自己祖先。
”
袁義達介紹,“死”姓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北部,是北魏時期少數民族四字複姓發展而來,目前人數呈減少趨勢。
第四姓:𡶦(⿱山丘,音“亞”)
袁義達説,這個姓是研究組在安徽省渦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發現,共有2000人左右。
這些人是嶽飛直系後代。
嶽飛後人遭秦檜迫害逃亡,“嶽”字上下顛倒,組成了這個新姓。
稀有“源”姓,源自古代少數民族
源姓多集中廣東鶴山市龍口鎮,有源姓人1000多人。
另外,世界各地有2000多人姓源。
源姓來源單一,是少數民族姓,源於卑族。
考證,源氏見於北魏時期,始於五胡十六國時期髮卑(“髮”是“拓跋”異譯讀音,與拓跋鮮卑同宗同源)。
南北朝時期,源姓祖先呼倫貝爾遷到青海一帶,建立南涼,後來西秦所滅。
南涼景王髮傉檀王子(一説王孫)髮破羌投奔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王朝。
北魏太武帝兩家同根同源,賜他姓名源賀。
源賀今天源氏得姓始祖。
唐宋後,源氏子孫自中原南遷。
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源氏後人源潛夫自南雄珠璣巷遷霄鄉定居,延續[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