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wcount>0 【印光大師講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中台世界 |四念處觀 | - 紫薇斗數社

【印光大師講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中台世界 |四念處觀 |

【印光大師講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中台世界 |四念處觀 |

  佛説法,是隨順時節因緣而説,現前是什麼因緣,就説什麼法。

四念處是如此。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時,阿尊者請示佛:「世尊,佛住世時,我們師,所有作為是佛教導中心;現在您即入涅槃了,我們依止誰?該如何依止?」  所謂依止,一個是身依止,一個是心依止,一個是法依止。

阿尊者所講是法依止,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使道業增進,得到解脱?佛講:「戒為師;四念處為住。

」  「戒為師」。

戒,很。

防非止惡戒。

透過持戒,規範身口意不造作惡業,時時保持三業,能菩提心相應,所以戒是修行學佛。

戒像國家國法,違背了國家法令,受罪;違背了戒法,有業障、會墮落,得不到解脱。

所以佛告訴大眾要「戒為師」,不要違背戒法、戒行。

  「四念處為住」。

所謂「住」,人認為是居住之處,例如住高樓大廈,或是住房子、茅棚、別墅;天人是住天上七寶宮殿。

佛法上説「住」,不是這個身體來住,而是心來安住;因為身體即使住得、是住七寶宮殿,如果心中有,七寶宮殿會變成地獄、變成火坑。

  心怎麼樣安住?安住,是住中道上,念念分明,了了知,達到這個境界,住涅槃、住菩提心上。

如果無法一下安住涅槃、安住菩提心,可以藉由一些,這個心安住下來。

例如戒法、四念處是;藉由這些,進一步讓我們安住菩提心、安住涅槃、安住解脱境界。

  佛入涅槃前告訴阿,佛雖然入了涅槃,但佛教法存在;只要依著佛説法去用功、去學習、去安住,一樣可以成道、證果,可以得解脱。

這念心時時安住四念處上──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涅槃、解脱境界。

  凡夫有四種顛倒、四種,知道這個身體是假相,執著身體為實有,作,反而迷失了,這迷惑、迷失了本心;作,,,無我成有我。

迷惑而有執著,執著產生迷惑,是惡性循環。

所以思惟四念處,透過這四種觀行法門,建立知見,破除這四種顛倒迷執,能離得,得到解脱。

  這四種顛倒是:第一,當作淨。

這個身體原本,眾生身體當作是,所以要美容、梳頭,乃至於化妝,以為這樣,自己身體了。

本來是東西,它當成是,產生了執著,迷惑而成了顛倒。

  第二,明明是,知道是,反而。

眾生是當中,人生像苦海一樣,有生、、病苦、死、愛別離苦……種種;然而眾生因為迷惑,所以樂,這是第二重顛倒。

  像吃酒人,認為酒醉如神仙,執著吃酒是一種,知道酒能亂性、酒能傷身、酒能敗事,因為這些道理迷惑了,所以執著吃酒是。

世間上人認為財色名食睡是一種享受,知道「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所以樂,這迷失。

迷失了,造了惡業,會墮落,樂生悲。

男女之間愛、色愛是如此,眾生認為愛、色愛是一種,知道「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是;若能跳出牆門外,此是長生不老方」。

因為迷惑,於男女之間愛、色愛產生執著,這一種顛倒。

  第三,「」萬法當成是「」。

世間上一切,是,無論是名也好、利也好、財也好,家庭、父母、妻子、兒女……乃至於我們身體,一切有形東西後歸壞滅,沒有任何因緣不壞。

眾生瞭解這些道理,執著,有我執、我;有了我執、我,想要佔有、爭奪,乃至於有戰爭,沒有完、沒有了。

會有這些問題產生,是因為執著萬法「」,這迷惑;如果知道道理,花開花謝,人命只在呼吸間,執著什麼?  第四,無我東西,作有我。

我們人是色、受、想、行、識五藴合;這個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

眾生知道五藴皆空,瞭解五藴如泡沫、雲煙,是虛妄不實,執著有一個「我」存在;有了「我」,有能對立,有我執、我。

處處,有是非、美、取捨。

這一切都是源自於眾生迷惑,因為迷惑,產生了執著;有了執著,會起惑、造業。

  眾生有當作淨、、當成是、無我東西作有我,這四種顛倒。

要對治這四種顛倒,修四念處觀──身念處,觀身。

受念處,觀受是。

心念處,觀心。

法念處,觀法無我。

運用四念處觀來轉識,使我們心得到解脱。

以下各來解釋。

  眾生身體作,所以男性見到女性年貌美、婀娜多姿,起了愛、色愛,心當中有、執著;繼續地愛、色愛上打妄想、起,想要佔有;佔有,採取行動,這樣造業了。

不但男性見到女性是如此,女性見到男性是如此。

女性見到壯年男性身體,像金剛力士一樣,認為這是一種美;知道這個身體是假相,現在看起來雖然身體、孔武有力,可是「英雄只怕病來纏」,病,什麼人沒辦法逃避,到後每個人會病、會死,誰脱離不了。

  所謂「男貪女愛」,不離這念心、這個身;這念心迷惑了,執著身體是,產生愛著。

眾生這個「愛」當成一種嗜好,認為愛情是男女之間關係,所以要談情説愛去培養它;像種子放在土裡,它澆水,刻意去培養、培植,讓它生長。

佛法看來,這生死!  淨土宗講得:「愛不生娑婆,心不一不生極樂。

」禪宗講得:「有一些些,有一些些。

」所謂「一些些」,我們這念心當中,只要有一點點愛、色愛,因為有這一些些,來受生、受生死輪迴果報。

經雲:「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淫慾一把火,能燒毀眾生善根。

所以不論是禪也好、淨也好、教也好,提到愛、色愛危險。

  《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阿!云何攝心,我名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彼諸魔,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心淫,是名如來世尊,第一決定明誨。

是故阿!若,修禪定者,如蒸沙石,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汝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是淫根。

成淫,輪轉三塗,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我此説,名佛説;如此説,即波旬説。

」  佛講得,如果遵照這個觀念來修行,佛説知見;假使這樣去瞭解、薰脩,即是「波旬説」。

波旬魔,波旬説魔説。

我們去觀察,世界上因為有很多知見,所以有很多邪行。

佛告訴我們要「戒為師」,告訴我們要了脱生死,要持戒,殺生、盜、淫慾、不妄語,這四種戒持戒。

  四念處觀身念處──觀身,是專門對治淫慾法門,是治愛、色愛勝妙藥。

從過去到現在,眾生心當中愛、色愛根深蒂固,成了染污,染污變成塵垢,塵垢變成心結。

要想這個結解開,吃藥,「觀身」一副藥方。

佛法講,菩薩視淫慾如避火坑,何況是眾生?明白這些道理,知道眾生修觀才能愛、色愛中得到解脱。

  以前有一位居士,到山上來請法,説自己淫慾心重,該怎麼對治?師父告訴他要修觀。

過了一個禮拜,他上山來師父説:「師父,您教我修觀,這個方法沒有用!我修了後,還是不能治心中,見到女眾是想入非非。

」師父問他:「你修觀,是怎麼修的?修了多少次?」他講:「修一次。

」  我們想想,眾生這個愛、色愛病是慢性病,既然是慢性病,長期服藥,服到這個病好了,可以停止服藥。

佛法是如此,修觀,要修到自己心了,見到男女事情,想都不想,心裡一個念頭起了,這樣心、得到解脱。

所以這個法門,是轉識法門。

  「轉識」,一個是識,一個是智。

識情結,像眾生於男女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心中產生了情執、產生了執著,乃至於成了垢、成了結,這識。

識心,我們心意識,像一潭渾水。

這個結打開,智慧心會現前,智慧心淨心,這轉識。

  要轉識,要有方法。

過去我們認為男女身體是,產生了執著,所以才有垢、有結;如果知道身體是,會起;不起,心中沒有執著了。

所以現在要轉識,用有智慧方法,過去錯誤觀念、執著,改過來、轉過來,它破掉。

破掉後,這種垢、結就沒有了,心,心,智慧現前,能得解脱。

  《大乘義章》裡面講,眾生有五種:
一、色貪
  第一種是「色貪」。

所謂「色」,顏色、男女之色。

過去我們這種色當作實有,執著它是,男女之間產生了,這色貪。

古德雲:「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

」眾生瞭解這個色身是,會產生。

所以這種色貪,要用觀來治。

  我們每個人有這種病,過去無始劫以來,乃至於今生,患這種病,病得了;有了這種病,自己知道,這迷。

現在明白了,淨觀這種藥,來治男女之間愛、色愛,治療我們心病。

  有人佛法有誤解,認為:「佛法無情,這個愛是好事啊!什麼要用觀來治?」他瞭解,佛法並非無情、無義,而是眾生愛、色愛,是個人及觀念;佛法這種愛提升為慈悲心,廣大,「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樣不但沒有罪過、沒有業障,而且心行、心量,進一步能得解脱。

我們應該要這方面來認定、來薰脩。

二、親戚貪
  第二種貪是「親戚貪」。

眷屬相愛、眷屬相憐,是名親戚貪。

這種,修捨無量心來治。

  人認為:「有眷屬不是嗎?什麼佛法説親戚貪?」佛法告訴我們,眷屬之間,能護持、敬重,成就彼此智慧、功德、事業、解脱,這慈悲心,而不是心。

  不論是世間、出世間眷屬,只要起了,會造成過失、禍患。

例如社會上有很多人父母者,因為子女要到國外去,哭哭啼啼,一把鼻涕一把淚;乃至於親人生了,受不了這種打擊,是哭哭啼啼,眼睛瞎了,耳朵聾了,後神識昏沉了,精神失常……我們想想,這些是因為心當中有愛結,而產生了過失、業障。

  而佛教中眷屬,指自己弟子、參道友、門師兄弟。

我們修行,要依止一個大善知識,依止一個有、有智慧、有福德人,道業才能成就,話説:「大樹底下遮。

」所謂依止,一個是法依止,一個是衣食依止。

假使你去求法,這個地方法雖然,但吃沒得吃、住沒得住、穿沒得穿,這樣要求法,所以要有食依止。

食依止以外,要依止,這才是;如果這個地方有吃、有住,沒有法,住這裡是會起,這裡成了冤家,這樣修行沒有處。

  修行需要依止,但是眷屬中,時間一久,假使日久生情,起了愛、色愛,眷屬產生執著、,這樣,心染污了,心結、心垢加深了。

四個觀行法門個來修,這是屬於相念;別相念修了,進一步修總相念;總相念修了,才能達到法法圓融、法法無礙,智慧、神通沒有窮盡。

我們像一棵大樹,如果眷屬,像眾鳥集附樹上,大樹葉子會枯萎、掉落,後這棵樹死掉了。

  佛法確確實實是真理,不但愛、色愛不能貪,世間親戚、朋友、兒女,乃至佛法中弟子、參道友、門師兄弟,不能。

因為只要起了,會產生一種心結、一種過失,由過失而造作惡業,造了惡業墮落了。

所以並不是不要,而是慈悲心、心來成就眷屬道業、功德,這樣沒有過失。

三、財貪
  第三種是「財貪」。

出家眾來講,世間錢財要看破、放下;雖然如此,修行還是要面對現實生活需求,因為人離開了錢財,沒得住,沒得吃。

所以佛僧團制定了六制度,這個制度理想;中台山是遵循六和敬、六和合。

所謂「利和同」,道場中財物是十方供養,一切歸公、歸常住統一運用,道場中衣食住行,沒有分,出家眾身上帶錢財,既然帶錢財,貪什麼呢?  如果道場沒和同,自己儲蓄錢財;有了錢財,起。

因為過去錢財有執著、,所以一見到錢財,會起貪心,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是貪著。

貪著錢財、慳貪捨,來會墮入餓鬼道。

如果錢財拿來修佈施,佈施常住來建設道場、弘揚佛法,這樣能夠財貪治掉了。

四、名聞貪
  第四種是「名聞貪」。

所謂名聞貪,執著要得到名譽。

世間人想追求名位,想要得到功名、名聲。

例如想要參選議員、立委、縣長、市長、乃至於總統,這些是名;得到了這個名,會有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

有些人這些名位可以看得破,有些人看不破,放不下。

  有些人了領導,並沒有大眾服務、解決問題,而是像做官一樣,地經營,目的是要繼續領導、享受這種名聞,因為有了名聞;重地,貪求名聞,出賣了組織、團體。

  即使是出了家,道場裡面有種種職務,這些職務是一種名聞。

擔任了執事,得到大眾尊敬,名譽假使看不破、放不下,心中會貪愛這個職務,因為這個職務可以成就、滿足自己名聞。

  例如有人平時説自己不要擔任職務,説得乾脆,認為執事是一種掛礙;口中雖然這麼講,派任執事時沒有派到,心中,那裡嘀嘀咕咕:「什麼派到我?他有什麼了不起?……」就算是了執事,認為這個執事、嫌這個執事太小,希望得到一個執事。

派了執事他,他起;派,他起,是什麼原因?因為貪聞利養念頭,心中作怪,所以放不下。

瞭解後,明白自己有這種,名聞貪種子心中欲動、起伏,乃至於發芽,使自己不下來、定不下來。

  社會上有人出賣自己人格去求取榮名,稱賣身求榮;有人表面上雖然是穿佛教衣服、吃佛教飯、做佛教事情,實際上是地求取名利,但是賣身求榮,不惜自己僧格、法身慧命、乃至整個僧團都出賣;這佛經裡面講「獅子身中蟲」!瞭解了後,我們千萬不能做這種違背、違背因果、出賣佛教事情!  佛法不離世間法,因緣現前了,有了這個職務、這個名,可以藉著這樣因緣,順理成章來成就一切功德、一切解脱、一切出世法,這樣良性循環,這樣沒有過失。

否則貪聞利養,不但自己有了過失,整個佛教團體都出賣、葬送。

有了這種行為、造了惡業,不但自己得不到名聞,現世招來,來要墮到地獄、畜生、餓鬼去受罪,這樣惡性循環。

這些問題根源,不外乎是一個「名聞貪」。

  明白了這個道理,要想成就名聞,要名歸。

有這種德行、有這種能力、有這種福報、有這種志願,有這種因緣,「」;這樣能得到眾讚歎、,能成就名聞。

假使沒有這個因緣,千萬不能去經營、強求,否則就算是得到了,會得而復失。

  所以「名聞貪」是一種貪心,這種用法來治。

思惟世間一切諸法,是因緣和合,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對治名聞貪。

五、善法貪  第五種是「善法貪」。

善法著善法、功德。

人認為自己現在做了很多善事,來會得到善果,所以執著善法,而且認為這種執著是好事,應該要「擇善」。

  有人瞭解,以為佛法和其他宗教一樣,只是在做善事。

然而佛法來講,做善事只是一個前。

因為過去我們身體造作了很多事,口講了很多話,心當中起了很多念頭,所以現在藉由善法,來轉化身口意惡習。

  過去起了很多惡念,現在念念是善法,唸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念天……目的是這些善念來轉過去惡念。

過去我們口,是惡口、兩舌、綺語、妄言;現在我們種種善言、讚歎來轉過去言。

但是不惡口,而且要講話;但是不兩舌,而且要去調解別人紛爭;但是綺語,講誨淫、誨盜話,而且要講話;但是妄言、不騙人家,而且要講話,這樣能轉我們口業。

過去這個身體造殺盜淫,現在做殺盜淫事情;但是殺生,要起慈悲心,戒殺、放生、吃素,這樣殺心轉過來了。

但是盜,而且要修佈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

但是不淫,要持身,進一步勸導別人淫慾……不僅這些善法要成就,乃至於要修六波羅蜜,修種種世間、出世間善法。

  然而修善過程中,假使善法產生了執著,認為:「這個善法,做了不僅能夠心安,而且晚上能夠作好夢、夢到光明境界。

」於是執著,這成了法執;有了法執,沒辦法。

修善雖然可以感得人天福報,來人間大富貴,乃至於到天上去享天福、做天上天王,但無論是人間或天上福報,有盡時候,所以我們要超越;所謂「百尺竿頭」,我們修行目的,不是福報,而是要成就菩提、涅槃,解脱、。

  所以修行第一步,善念、善言、善行,來捨掉我們過去念、惡言、惡行。

因為惡法是一種障礙,障礙我們成就善法;假使惡法改,來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所以要用善法來對治惡法。

這個階段,要擇執。

  等到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善念,是眾生、為佛法著想,只為大眾,不為自己,心中沒有「我」存在,善念養成了。

不但心念是如此,講話是如此,做事是如此,這樣善法成就。

善法雖然成就了,假使貪著善法,善法成了一種障礙,障礙菩提、障礙解脱、障礙涅槃。

所以修了善法,要百尺竿頭,連善法執著。

  《金剛經》雲:「法應捨,何況非法?」所謂「非法」,既不是法,不是證道法、成法,那財色名食睡法,乃至於世間上惡法,這些我們心、菩提心、涅槃心相應,六波羅蜜相應。

就算是善法,我們不能執著;更何況是世間名利財色、乃至於惡法,要捨去,不應執著,應去做。

  所謂貪著善法,並不是做善法,而是做了善法,起貪心。

知道修善是自己應盡責任,藉由修這些善法,來表示自己三寶、對父母師長、國土、眾生回饋,知恩、感恩、報恩;修了善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了知一切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這樣沒有過失。

《金剛經》説得:「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一層。

假使瞭解這些道理,貪著善法,稱「善法貪」;如果知道,來只是人天果報,福報用盡,一樣要受苦。

  所以古德有這麼兩句話:「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指善法起了貪著。

「一片白雲橫谷口」,白雲相反是黑雲,黑雲就是指殺盜淫、貪瞋痴;白雲就是指世間、出世間善法,佈施、持戒、忍辱、……這些善法是光明,所以白雲來譬喻。

如果執著這些善法,「一片白雲橫谷口」,我們心眼障蔽,心迷失掉了。

有很多發心修行、做善事人,雖然有善業果報,但是貪著善法,所以「迷巢」,迷失了本心本性。

就算是這一生、來生、乃至生生世世享天福,無有窮盡,可是這念淨心、解脱心、無住心、菩提心、涅槃心,是現前,沒辦法得到解脱,這「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明白了這些道理,於善法,心中不要產生執著,但修善法。

善法沒處;善法產生了愛著、執著,才是處。

修行還是要修善法,以善法捨去法,等到善法完全成就了,然後捨來捨善。

諸法緣起、緣起性空理,修的善法看破、放下,後這念心歸於菩提、歸於涅槃、歸於空性,能證得出世間無上果報。

所以治「善法貪」,這種般若法門來治。

  有些人般若智慧誤解了,認為般若什麼不要,所以不要修善。

並非如此!與般若相應了,可以提得起,可以放得下;可以什麼要,可以什麼不要。

所謂「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修善執著善,心當中起,這樣無量功德、無量福報,般若智慧。

  《大乘義章》講眾生有五種:第一種是色貪;第二種是眷屬貪;第三種是財貪;第四種是名聞貪;第五種是善法貪。

  身念處──觀身,對治色貪法門。

色是指男色、女色;色貪看到男眾、女眾有氣色,乃至於紅色、白色、青色種種容貌莊嚴,起了。

貪著男女之色,會墮落,受生死輪迴。

每個人有這種色貪,所以要修身念處──觀身。

  修淨觀方法有很多,例如:九孔流不淨、九想觀、想、五種、七種、三十六物不淨、三十二身分。

這些觀行修成了,我們男女愛、色愛貪著,自然而然沖,這種轉過來了。

  眾生心沒辦法安住,因為男女慾愛、色愛,心當中產生矛盾、衝擊,產生,所以心安住不下來。

《雜阿含經》記載,佛陀開示有三種方法,可以破除我們愛、色愛執著,讓心安住。

有一天,婆蹉國王去拜訪賓頭盧尊者。

婆蹉國王名叫優陀延那;賓頭盧尊者賓頭盧頗羅墮誓,是證到羅漢果聖者。

婆蹉國王看到賓頭盧尊者,這麼出家學道、證阿羅漢果,問他:「這位尊者,您年紀出家修行,而且道貌岸然,心能安住得下來,是!請問尊者,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使我們心安定下來?」  賓頭盧尊者婆蹉國王開示:「世尊告訴我們,看到年紀女人,像自己母親;看到年紀自己差不多,自己姊妹;看到年紀女孩子,自己子女。

」婆蹉國王聽了後,説:「雖然這個方法是,但是自己心中愛、色愛是降伏;是見到母親、姊妹、子女,還是會慾火消。

請問尊者,該怎麼辦?」社會上,有些父女、母子、乃至兄弟姊妹之間,會發生亂倫,可知愛、色愛,確實是障礙。

  這時,賓頭盧尊者教婆蹉國王「觀身」。

所謂觀身,觀察我們這個身體是因緣和合。

佛經上説,凡夫這個色身是「三十六物」,人執著這個身體實有,然而這個身體拆開來,一個一個去分析,不外乎是髮、毛、爪、齒、痰、淚、精、氣、五臟六腑,乃至於、小便……我們身體這些東西組合成。

所以古人有一首詩:「皮包血肉骨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

到死方知非是我,空留穢狀示他人。

」這個身體裡面有種種寄生蟲、微生物,佛法説,我們身上有八萬四千户蟲。

這樣去分析,知道這個身體確確實實是,像一個大蟲堆、便桶、垃圾堆一樣,所謂「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

我們去分析,心中愛自然而然會減少。

  婆蹉國王聽了賓頭盧尊者開示,講:「尊者!雖然了您説這種觀身方法,觀身是痰、淚、精、氣,乃至於是一具白骨;可是我觀,有時候是會想到地方去,想到婀娜多姿事情,心猿意馬,調治。

該怎麼辦呢?」可見這個想念、思惟修不是一件事情。

  於是賓頭盧尊者婆蹉國王開示第三種方法:「既然如此,我們進一步來歸納、分析,平時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緣而造惡業。

眼見色會起貪心,耳聽聲會起貪心,舌嚐味會起貪心;身體喜歡穿衣服、睡牀鋪、坐椅子……於種種觸,會起貪心;就算是眼耳鼻舌身執著了,意根是攀緣,坐在這裡打妄想,回憶過去事情,和哪些人、和哪些人……這些是六根過失。

要知道我們心、菩提心,我們本心本性,從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六個地方跑出去;因為心六根門頭跑掉了,所以有生死。

佛法講,愛、色愛是生死;既然知道這是生死,要了脱生死,六根六塵境界中收回來。

  所以收攝六根,是!眾生眼睛看到色塵會起,耳根聽到聲音,這是男聲、女聲、乃至於種種音聲。

所以我們眼見色,不要取相;耳聽聲,不要取相,要像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兩眼內視,兩耳內聽,時時收攝六根。

  要管住我們六根,靠持戒,每一條戒持守,所有要威儀,視線超過前面三尺範圍,一動念持咒,念起觀行……時時返照心,不準這六根妄動。

打坐時候,這念心要覺察、覺照,念頭,自己馬上知道,如果起是善念,繼續保持;如果起是惡念,照它一下:『誰?』馬上這個惡念破掉。

時時安住定慧上面,六根管理,這樣沒有問題了。

」婆蹉國王聽了這番開示,地讚歎賓頭盧尊者!  眾生心當中有貪,貪一把火。

如果知道收攝六根,看到起,心猿意馬,到了城市,看到種種燈酒境界,心向外攀緣;即使是住茅篷,心中還是攀緣顛倒,想過去、想現、想未來,念頭沒有停過,沒有完、沒有了。

如果我們能夠收攝六根,愛、貪心一起,馬上問:「誰?」照它一下,、檢討,這樣能消除心中慾火、能得到禪定。

心當中貪念頭起,無論是順境、逆境、天堂、地獄,走到任何地方,這念心能定、能靜;心安住定慧當中,能得解脱。

  以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候,有一位比丘河邊修道,心始不下來,坐不是、站不是。

釋迦牟尼佛觀察這位比丘得度因緣,化一位沙門,晚上到河邊經行,要去度他。

佛陀問這位比丘:「看你這裡修行,身心安定,坐不是、站不是;你出家有多久了?」比丘説:「出家十二年了。

雖然出家一段時間,但這個不下來,想東想西、患得患失。

您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這個下來?」  正在説話時候,有一隻烏龜河裡爬出來,到沙灘上乘涼;這時來了一隻水狗,飢餓,想要找東西吃,看到這隻烏龜,準備要去吃。

烏龜看到水狗來了,保全自己生命,馬上頭縮進殼裡,連四隻腳和尾巴縮進去,只剩下一個烏龜殼。

水狗聞一聞、看一看這個殼,這隻烏龜莫可奈何,走掉了。

  佛陀藉機這位比丘開示:「修行像這隻烏龜一,烏龜遇到水狗,要保全自己生命,頭、尾巴和四隻腳縮進殼裡;我們修行成就道業,要保全自己法身慧命,所以要時時六根門頭去修,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要內照,像烏龜牠頭、尾巴和四隻腳縮進殼裡。

能夠收攝六根,我們六塵攀緣掉了;六根六塵攀緣斷了,當中沒有六識;六識沒有了,十八界統統沒有了,如此能得到解脱。

」後佛陀説了一個偈子:「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無患。

」  賓頭盧尊者告訴婆蹉國王要收攝六根,是道理。

六根收攝,我們無論是動境、靜境、順境、逆境,心能得到寧靜、得到。

  修淨觀方法有很多,現在提供大眾一個直接方法,觀「九孔流不淨」。

「九孔」是指兩眼、兩耳、兩個鼻孔、嘴巴、道、小便道,這九個地方是現成可以觀察。

「九孔流不淨」,透過我們思惟、想念,觀察身上這九個地方是,這是修淨觀,這個觀法修了,進一步薰習其他淨觀觀法,相應。

  所謂「水能載舟,水能覆舟」,眾生心當中一個想,想善法,福德;想惡法,來罪報;想出世法,能得到解脱……這取決於我們這念心。

所以,開悟要悟到這念心。

過去心中所想,是名利財色,是男女慾愛、色愛;現在我們換一個方法,這念心去觀「九孔流不淨」,思惟身上九個地方是。

什麼要想這九個地方?因為我們過去,是這九個地方。

過去迷惑當中,認為這九個地方,所以產生;現在要整頓我們心,所以要安禪靜慮,般若來照破,瞭解這九個地方是。

  兩個眼睛是。

世間人認為明眸皓齒是一種美,兩個眼睛很、很有神,看到牙齒白、,心當中產生。

其實,哪裡有什麼明眸皓齒?兩個眼睛兩個洞,這兩個洞是。

早上起來,兩個眼睛裡有眼屎;如果眼睛生病,、腫、髒。

或者是得了內障、青光眼,會有種種病症……這麼一想,這個眼睛是,今天雖然看起來,明天説瞎了,確實是如此!不但自己眼睛是如此,每個人眼睛是如此。

  兩個耳朵是。

耳朵裡有耳屎,是髒;如果患了耳病,耳朵裡面會化膿。

鼻子,鼻子裡面有鼻涕、有鼻屎;假使得了鼻竇炎病,鼻孔會流膿出來,是髒、。

所以眼睛兩個洞、耳朵兩個洞、鼻子兩個洞,是。

  嘴巴是。

假使三天漱口,嘴巴一張開;乃至於有口臭,想要去除口臭沒辦法除掉;牙齒是髒、。

我們想一想,嘴巴一張開,往下通到胃,胃通到腸道、道;體內有五臟六腑,假使感染了寄生蟲,肚子裡面有蟯蟲、有蛔蟲、有鈎蟲……但是如此,嘴巴有時講出,所謂唇槍舌劍,説出來話像刀劍一,別人聽了起;「一言而喪邦」,話一説出來,反而使事情變成事情。

所以,這個嘴巴是。

  道排泄,小便道排泄小便,是;裡面有屎、有排泄物,乃至於會有種種毛病。

我們身上毛孔排出臭汗,汗裡面有細胞排出廢物……所以整個身體是髒、,身上哪有什麼地方是?  佛經上講,這個身體裡面有八萬四千户蟲;「户」有大有小,每一户裡面有很多蟲,所以整個身體一個蟲堆!我們口渴了,不是我們自己,而是這些蟲要喝水;肚子餓了,不是我們自己餓,而是這些蟲餓了要吃東西。

我們生活蟲堆當中,自己知道!  假使我們修習禪定,入了定,證到真空,乃至於證到種種三昧,這念心安住三昧當中,可以不飲不食。

如果開悟了,悟到了自己這念心,明白這一念菩提自性本來,六祖大師悟道時説:「自性本自,自性本生滅,自性本自,自性本搖,性能生萬法。

」這念心當中具足這麼功德、神通妙用;但我們自己卻迷失這念心,反而執著這個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色身實有,執著身上八萬四千户蟲實有。

所以修行,要這樣去觀,觀思惟、起覺照;這些道理想通,破了我執,會這個色身起貪心了。

  以前有一位堅牢尊者,他這樣去觀、去思惟道理;修觀相應了,一下證到羅漢果。

堅牢尊者整理自己修觀行次第,寫了一首證道偈:  生死,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塚,唐受諸。

  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

  憶想,是五欲本,  智者,五欲斷滅。

  邪念生貪著,貪著生,  正念無貪著,餘盡。

  「九孔流不淨」,是指我們人身上九個地方是。

「如廁蟲樂糞」,這個身體本來,像活動廁所,我們住這個活動廁所當中,、執著這些糞穢物,好像廁所裡蟲子,糞坑裡面,吃這些糞水,貪著糞味道,活糞氣當中。

「愚貪身無異」,凡夫眾生知道這個身體是九孔流不淨,貪著這個色身,和廁所裡蟲子貪著這些糞、臭水沒有兩樣,是愚痴到了。

  「憶想,是五欲本。

」眾生什麼會起貪心?問題出在前面説六根;六根控制不了,攀緣外境,心當中打妄想,想這個、想那個,患得患失。

執著某人身材苗條,執著某人色相、身相……這些是妄想,妄想、產生出種種貪欲。

「智者,五欲斷滅。

」有智慧人,安住這一念定慧心上,貪欲沒有了。

「邪念生貪著,貪著生,正念無貪著,餘盡。

」  堅牢尊者寫了這首證道偈,告訴大眾,他過去這麼修的,觀我們身上九個地方是;知道是,我們心會執著這個身體,能破除我執,得到解脱。

  所謂修,靜坐思惟,將佛法説道理重慮緣。

重慮,複、反復地思惟這些道理。

我們初初開始修行,要這樣來修。

因為我們愛、色愛毛病很,並非淨觀道理想一次可以治,只想一次是沒有用!所以要重慮緣,想一遍不行,想十遍;想十遍不行,想一百遍;想一百遍不行,想一千遍……要這樣來修,加深我們印象,破除我們執著,轉識;修到這個法門相應了,能得到解脱。

  什麼叫做相應?能觀這念智慧心,和所觀「九孔流不淨」理相應,境界現前了,這個心馬上得到,會貪著這個色身,這相應境界。

修觀行相應了,無論看到任何人,馬上能觸物起照。

「觸」接觸,「物」外面色聲香味觸塵境。

六根一接觸六塵,馬上起覺照,這念覺照心時時存在。

例如看到一個女孩子苗條,眼根一接觸到這個境界,馬上觸物起照:這個身上九個地方是,哪有什麼?這麼一照,愛心一下轉過來了。

這禪宗祖師説:「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  眾生因地上修行,心當中有愛、色愛;如果沒有愛、色愛,我們會到人間來受生,除非是來菩薩。

  佛經上講,眾生不但外面身相,而且種子。

所謂「種子」,眾生受生時那一念心,因為過去有愛、色愛,貪著男女身相,會受生。

  眾生心迷惑、顛倒,死了後墮入中陰身,四十九天之中,什麼看不見,只看見即去轉世投胎那一家人,因為欠他們錢財、欠他們人情債,所以要去償。

  假使平時沒有修行,知道觸物起照,中陰身看到男女之間交合,認為這個境界,起了愛、色愛,這個念頭一起,這念心迷失掉了,馬上去受胎,神識一剎那入到陰道中。

這個時候自己知道,因為男根、女根接觸、磨擦,產生,神識進去了後,看到一片光光亮亮,認為這個地方是一座宮殿、一間房子,那裡東張西望;等到男女之事結束,這種一剎那有了,神識看到整個房子裡面是黑洞洞,這時就算要走走不出來了,叫天天不應,什麼辦法沒有。

一天、兩天……神識受精子和卵子包圍,入胎了;入胎後,神識迷迷糊糊,什麼知道了。

  假使平時修觀行,功夫得力,神識即要受生、入胎時候,一看到男女交合,馬上觸物起照,「物」男根、女根;看到男女二根,馬上照破,「所有相,是虛妄」,知道男根、女根是因緣和合、四大假合,是,這般若智慧。

  如果是來菩薩,這念心作得了主,安住定慧上,要來來,要去去。

去,光當中;要去,選擇自己有因緣家庭、父母,投生到那裡去度化他們。

心中具足定慧,入胎時候,這念心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了了知,知道是男根、女根,知道這些境界是;胎中能作主,知道過了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一生下來能説話,這念心是明白。

釋迦牟尼佛如此。

  這種作主功夫要平時養成,要坐思惟九孔流道理,時時迴光返照。

我們想想,人身體是父精母血所成,男眾精子、女眾卵子變化出來,確實是!一番般若智慧觀照、透視,這念心馬上能得到,會這些男女身相、情愛境界轉。

  如果無法一下照破,修觀行。

觀思惟,觀九孔流不淨,思惟自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道、小便道……裡面確確實實是髒、是;身上這些境界是現成,觀。

不但自己是如此,天下所有男男女女、老幼幼,是九孔流不淨。

一個想到十個,十個想到一百個、一千個……乃至整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男女老幼,是九孔流不淨。

既然如此,有什麼?這樣思惟,心與理相應了,能得解脱。

修了這個觀行後,進一步修九想觀。

九想觀
  九想觀,是指人死狀作九種觀,這九想是假想觀,不是實觀,透過假想來破除我們執著。

假想一個人一口氣來,死掉了,是怎麼死?例如淹死,有的是到河裡、或到游泳池去游泳時,小心淹死;即使會到河裡、會到游泳池,洗澡時可能會淹死,這劫難逃;淹死人,會有全身浮腫死相。

  九想觀裡,第一個「想」。

「想」思惟。

假想自己平時人,自己面前,現在看起來身形、容貌,但人命,假定淹死了,一天、兩天,看到全身發腫,頭腫得像臉盆這麼大,整個身體腫得像水桶這麼大,兩隻手、兩隻腳、耳朵、眼睛、鼻子……統統起來,皮膚起來,裡面是水,像黃瓜、冬瓜皮。

這個時候看到他,認識認識了。

  地這個皮膚破了、壞掉了,稱「想」。

皮膚破了,裡面血流出來,於是看到全身是血,髒、很,稱「血塗想」。

接著整個身體開始化膿,化膿後發臭、發爛,稱「膿爛想」。

爛了後,這個屍體皮、肉開始發青、發黑;是黃、是白、是,後來統統變成青色、黑色了,稱「瘀想」。

這個時候屍體又髒,一羣、一羣頭蒼蠅飛過來,屍體上產卵,屍體裡面開始長蟲、蛆,所有蟲和蛆,吃屍體上腐肉、血水,這是「蟲噉想」。

禽獸來吃這個屍體,五臟六腑、眼、耳、鼻、舌、身……分裂破散,筋斷骨離,稱「散想」。

  地這個屍體上血沒有了、肉沒有了、皮膚沒有了,蟲沒有了,後只剩下白骨,稱「骨想」。

骨想和白骨觀,白骨觀是另一種方法。

人生到後,什麼沒有了,一具白骨;眼睛成了兩個洞,兩隻手、兩隻腳、一身皮統統沒有了,骨頭統統現出來,這個時候,你愛愛?後是「燒想」,時間一久,骨頭火燒掉了,或是埋土裡分解掉了,後統統化成灰。

人到後什麼沒有了,歸於空。

不但自己是如此,所有人是如此。

  以上這九個層次,第第一個想到第九個,稱「九想觀」。

「九想觀」是一個治法門,思惟到後,什麼沒有了,一切歸於空;思惟相應了,入空定,能破除我執。

  什麼要破除我執?因為我執、我沒有破除、沒有治,看到男眾、女眾,產生了愛、色愛,想要佔有;要佔有,馬上會造作惡業。

如果我們修觀,愛、色愛念頭一起,淨觀方法來治,這樣會造惡業。

  過去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打坐入定時候,天上魔女現出種種媚態,想要破壞釋迦牟尼佛梵行。

這時釋迦牟尼佛馬上起觀:「你們有什麼好看?雖然現在看起來有姿色,但會變,頭髮了、面孔皺了、身體歪了、腰彎了、背駝了……」這麼一起觀行,所有魔女統統變成老太婆;如果繼續觀,這些老太婆後會死,身上頭髮、皮膚……統統化掉了,剩下一具白骨。

所以我們平時起這種觀行,觀行修得,後相應了,三昧現前,有神通。

  有人瞭解這些道理,要得到神通所以來修觀行、修禪定,這是捨本求末;我們修觀行目的不是求神通,而是藉由觀行來治自己愛、色愛。

如果我們觀九孔流不淨、修九想觀,修觀成就,愛、色愛解脱了;後得到禪定,三昧現前,斷,這時大神通現前。

然而,就算是神通現前不要執著,這念心還是要繼續安住定慧當中,才能達到定力功深。

  身念處──觀身,是我們修行一個入處。

修了觀以後,還要繼續修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波斯匿王是眼睛,悟到能看這個心,從過去到現在,沒有變異;既然沒有變異,沒有生滅,這不生不滅心。

  希望每個人平時多修觀行,有空靜坐,靜坐時候思惟淨觀道理,修九孔流不淨、修九想觀,這兩種觀行法門修到相應了,心、心,繼續地用功,這一生能得到解脱。

  受念處──觀受是。

「受」,感受,是我們生理、心理,於內、外一切境界感覺。

佛經裡面講「領納」受,六根接觸到種種六塵境界,產生種種受。

例如我們身根接觸到外面氣候,知道是、知道是,領納外面這種、境界,而產生一種覺受、一種感受,這「受」。

眼、耳、鼻、舌、身領納外面五塵境界,是身受,又名外受;意根領納種種法塵境界,是心受,又名內受。

  眼、耳、鼻、舌、身、意,領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不論是順境、逆境、境界,會產生「受」。

是生理感受也好、是心理感受也好,、種種感受認定是實在,貪著這種感受,失去了真性,因此稱「受陰」。

  「陰」障蔽意思,像天上太陽本來有陽光,雲障蔽了,太陽光明現前。

我們身體、心理不外乎是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境界,凡夫執著這個身心實有,這五個境界所障蔽,障蔽了自己本心、自己良知、佛性,因此而迷惑、顛倒造了惡業;起惑、造業,流浪生死。

  既然這個「受」像雲層,會障蔽我們本心,使我們不能得到解脱,我們這個「受」有進一步認識。

《心經》裡面講,要「照見五藴皆空」,才能「度一切厄」,要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境界照破;像日光原本烏雲遮蔽,後來風雲吹散了,日光現前了;我們現在智慧來返照,破除五陰境界,使我們自己本心本性現前,色、受、想、行、識所矇蔽、遮障,這樣能夠得到解脱。

  社會上人,多半是追求享受,名利財色、功名富貴、妻子兒女……這些是屬於受執著。

認為這些感受能夠帶來生理、心理滿足,所以拚命去追求、佔有,後造業;造了惡業、犯了法,不但現在要受法律制裁,來要受輪迴苦果。

四念處觀受念處,告訴我們要觀受是。

什麼要觀受是?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受本質是,會產生貪著,想要去追逐這種,會起惑、造業。

所以思惟受念處是我們修行得解脱。

  「受」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苦受」,一種是「受」,一種是「受」。

順境當中,會產生「受」;逆境當中,會產生「苦受」;如果不是順境、不是逆境,我們身心感覺、,稱「受」,稱「捨受」、「中庸受」。

  進一步分析,「受」當中可以分成「內受」、「外受」、「內外受」。

所謂「內受」,我們這念心向內攀緣,意根接觸法塵境界,想過去、想現、想未來,乃至於患得患失,所產生感覺;「外受」,是眼、耳、鼻、舌、身,接觸外面塵境產生感覺;如果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統統緣境,攀緣內、攀緣外,內受、外受統統有,稱「內外受」。

不管是內受、外受、內外受,佛經裡面這些過程稱「受陰」。

  六根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根塵相偶,「相偶」相接觸,六根接觸六塵,當中產生苦受、受、受,一共有十八種受,稱十八受;十八受當中,根塵各有能、所,合起來稱為三十六受;如果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共有一百零八受。

這是有關受念處一些名相。

  我們要照破受陰,知道這些名相;有了這些名相,才能找出這個「受」根底底、來龍去脈,這名以昭實,依著這些名相,顯示出這些受陰境界實際情形、顯示出它真面目,知道有這些受陰境界,我們才好去照破它。

話説,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要找賊人、要抓賊人,要認識賊人相貌。

賊人是什麼呢?我們現在知道了,有一百零八受;它濃縮,有三十六受;三十六受濃縮,有十八受;如果它濃縮,有、苦受、受,這麼一個道理。

  瞭解了受種種名相,進一步要知道受種類,什麼是?什麼是苦受?什麼是不苦不樂受?明白了這些受境界,這些道理,分析現在自己是苦受?是?是不苦不樂受?知道了,能去治,目的是這裡。

  現在我們解釋。

所謂「受」,領納順境,於身心有感受。

境界稱順境;境界稱為逆境、或是違境,「違」違背,我們認為境界相違。

順境、逆境,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能感受得到。

如果我們衣食住行是稱心如意,沒有一點、沒有一點,人説,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有得吃、有得住,乃至於有車子開、有錢花,感覺一切、,這一種。

  受,一種是生理上,一種是心理上。

例如現在坐在一部車子上、坐在一張彈簧椅上,乃至於今天風和日麗,身體感覺,這是生理上感受;心當中感到稱心如意,這是心理上感受。

這些是屬於順境、屬於樂受。

不管是生理感受、心理感受,於這種,不要自滿,不要。

什麼?因為樂受有。

  人知道樂極生悲。

有人自恃孔武有力,好比世界拳王孔武有力,得了獎、拿到金牌,這好不好?這是一種、是一種榮譽;然而現在這個身體雖然像金剛身,來它是會病、會,乃至於會爛掉、會死掉;如果一下生病了,馬上苦受。

英雄只怕病來磨,生了一場大病,不能動,無論吃什麼東西,吃到嘴巴裡沒有味道,馬上樂變成苦了。

  女眾是。

現在看起來年貌美、婀娜多姿;後來生了孩子,一下大腹便便,肚子了,乃至變得、很,顯不出一點苗條來;或者生了一個怪病,面黃肌,頭髮掉了、眉毛掉了……這是什麼道理?受有,它是會掉!這一切都是。

好比坐在一部名牌車上,威風,感覺;到十字街口出了車禍,車子碰壞了、人受傷了,我們想想,這是不是有?  我們吃東西是。

有人喜歡吃、貪吃,早上吃一餐、中午吃一餐、晚上吃一餐不夠,吃了後,要吃種種零食。

於吃不但起了貪心,這個好吃、那個好吃,於因為吃,起了種種;不僅如此,東西吃多了,吃壞了肚子,雖然東西吃到嘴裡是、很可口,但是吃到腸胃吃壞了,你看這是不是樂極生悲?這個變成苦了。

  大家要瞭解,受有,世間上任何、任何一件事情,是虛妄不實。

一件事情,可以是,可以是苦受;可以增長福德,可以造諸惡業,於我們自己這念心。

所以遇到事情,自己要沉得住氣。

  以前報紙上登了一則新聞,有一位國小老師,他學生去參加書法比賽,拿到全校第一名;這位老師一聽到他學生拿到第一名,哈哈一笑,結果笑死掉了。

我們想想,這是有。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保持心當中,禪宗説,這個達到「瞋喜」境界。

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日常生活上所作所,應該要有定力、有智慧,要知道樂極生悲,有,時時要念,知道一切都是。

  受有。

我們要怎麼樣才能使這個樂不壞?要保持心當中定力,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事自己承擔,佛經裡面講這個道理。

有了功德,不要,因為如果沒有三寶加持,要想成就功德,所以功德歸三寶。

話講:「不看僧面看佛面。

」例如身為出家眾,不是我們個人有什麼通天本事、有什麼修德;現在我們沒有得到禪定、沒有大徹大悟、沒有什麼大神通,人家什麼要供養我們?因為我們出家了,現一個出家相,穿了出家眾衣服,受了戒,身上披是福田衣,人家是看佛祖面上來供養,這不是沾三寶光明嗎?  好事什麼要他人?這個世界,每個人是幫助、依存,人説水幫魚、魚幫水,你幫我、我幫你。

明白了這些道理,瞭解哪有什麼,是自己一個人能成就呢?  一個人學業成就、事業成就、道業成就,自己心之外,是外面種種因緣、種種助緣促成。

拿到了碩士、博士,學業成就了,這是;成了大富翁、企業家,事業成就了,這是;要知道這些,是於外種種因緣、種種助緣,自己才能有這些成就。

  一個學生雖然用功,他學業要能成就,還是需要很多人幫助;如果沒有父母、師長、同學鼓勵,加上社會安定,要想讀書成就學業並。

事業是,一個企業家來講,因為社會安定,公司產品有人消費,事業才能成就;如果社會安定,沒有消費者,企業家英雄無用武之地。

  我們,是三寶我們,是大眾我們,是國家、社會我們,是每個人我們。

自己有所成就,是大眾成就;所以自己成就,要歸功於大眾。

這樣一想,我有了,這樣會,是如此。

  我們道業是如此。

道業成就,固然是自己要努力,要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羅蜜,自己努力以外,修行還需要依止一個道場;假使沒有這個道場,怎麼去修呢?這是實話。

所謂身安則道隆,身要安,有衣食住行種種需求,要有住、要有吃,拔一毛而動全身。

  吃來講,大寮裡面準備種種齋食,想這個米何而來?是居士供養來;居士發心賺錢來供養,;供養了後,米送到我們道場當中,進了寮要種種手續,後煮飯送到齋堂,我們才能食用。

  這樣一想,所有一切確實是大眾幫忙,才能成就。

所謂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事自己檢討反省,有了這樣觀念,自己成就、事情,會這些境界轉,會產生副作用;而且功德轉勝,功德殊勝、光明。

  這些道理想,心安住正念上,會得意忘形,會生悲;否則得意忘形,自己心中產生我貢,樂極生悲,業障現前,馬上這個掉了,受中馬上受苦。

我們瞭解這些道理,知道受是有。

苦受  受有。

所謂「苦受」,領受違境,是指身心所領納逼迫、感受。

外境界,一個是順境,一個是違境,違境逆境。

遇到外面種種違逆境界,稱心、不如意,會產生苦受。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產生種種逼迫,這是身體上受苦;我們心中、、,這是心當中受苦。

  例如穿穿、吃吃、住住,有種種刺激、種種壓力;或是氣候,冰天雪地裡面,乃至於火傘氣候當中……我們想想,這是不是?是!好比新疆吐魯番那個地方,太陽一曬,得不得了,人蹲到水缸裡不想出來,泡水裡雖然感覺,出來後是,這。

  如一個人有錢,下賤,沒有社會地位,人家看不起,這本來;要吃、要住,要去做工賺錢,是;如果遇到一個工頭、闆,你作奴才、奴隸來看待,不但鼓勵你,而且你種種剝削,上加苦。

生了病,這是;有得吃,拚命要去賺錢,起了貪心,貪心是;受到種種折磨,逆境當中掙扎,起了瞋心,瞋心是;上加苦,這樣,走愈黑暗,所以稱「」,當中是,使我們身、心。

這種,是一種苦受。

  一個人,有身、。

人有了這個身苦,是。

我們這個身體有生、、病苦、死;人生下來本來會、會死;時候、死時候是。

心裡面種種,患得患失,這。

所謂八苦交煎,使我們身心不得安定,這苦上加苦。

  以前,莊子亡妻「鼓盆而歌」,莊子太太死了,死了後,他不但哭,而且拿一個瓦盆來敲,敲唱歌,是什麼原因?其他人瞭解,認為莊子沒有仁、沒有義;其實不是。

人大患,於有身,莊子知道這個道理,人死了,會受這個身體種種折磨,這證明,不但佛法講我們人身體苦果,莊子知道身體。

  這個身體來會,所以有。

世間上人瞭解這個身體會,等到了知道是,來不及了。

人説「不見棺材掉淚」,到了死時候、棺材現前了,知道人生是,後什麼帶走,什麼要捨去。

  眾生執著身體為實有,因為這個身體造了種種惡業;現在知道這個身體苦果,確確實實,現在開始,不要造苦因,未來會受苦果報;進一步藉這個身體來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功德,這樣能夠轉苦樂。

  我們現在要種出世,種了出世,能得到三昧,乃至於證到涅槃。

證到三昧是;證到涅槃,漏盡了、我淨,那。

所謂「禪悦食,法喜」,證到了三昧境界,身上地、水、火、風,成了清四大。

像如來會身體而受苦,什麼?因為如來四大是;如來心,如來心安住寂滅當中、安住正念當中,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裡面具無量智慧、無量功德,所謂「涅槃」,哪裡有什麼?  如果修道、證涅槃這方面去努力,要受盡三界、六道輪迴。

就算出了家,身體雖然離開了塵家,心沒有出家,這個心看不破、放不下,天天患得患失,心當中是男男女女、名利財色……表面上雖然是出家眾,心是三界當中,乃至於地獄、畜生、餓鬼道當中,這。

  人一生是──生苦、、病苦、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五陰苦……種種。

我們明白了,知苦!四諦法門講「、集、滅、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天上天人因為樂,要他來修行是;北俱盧洲人當中,知道人生是,所以北俱盧洲沒有佛法。

要知道佛法是建構苦諦上面,假使世界上沒有這些,誰會想修行,誰會想修道。

  有一次,目尊者一位弟子生病了。

那個時候有一個醫師叫做耆婆,稱耆域,耆婆是一個神醫,僧團當中出家眾生了病、有了身體上病苦,是耆婆醫師來醫治。

這個耆婆雖然是醫師,但醫得了病,醫不了命;後他自己是要死,耆婆後來生就生到天上去了。

當時目尊者弟子生病,治不好,要找到醫生,是;想到耆婆天上,只有去耆婆請下來他弟子治病,才有辦法醫好。

  於是目尊者神通一飛,飛到天上去,看到了耆婆;但耆婆目尊者揮一揮手,走掉了。

目尊者覺得奇怪:「以前耆婆三寶,見到三寶頂禮、膜拜,是一個三寶弟子。

怎麼現在揮一揮手走掉了?」目尊者神通一飛,飛到耆婆前面,他攔住:「耆婆啊,以前你三寶,怎麼現在看到我來了,一點心沒有,招招手跑掉了,這是什麼?」耆婆講:「尊者,您要知道,我們天上人,現在享受。

我您了,您揮一揮手;您看其他天人,您不理會,招!」  所以要知苦!我們這個世界,可是人知道是,中作樂。

我們現在要瞭解哪些是?知道後,現在起,不種因,來會得。

人生是;今生不修,來世能保得住人身。

如果我們現在修行,將來墮入三塗惡道,那!  以前有一位提沙彌,他七歲證羅漢果。

這位提沙彌過去世是一條狗,但是一條狗,而且是一條餓狗,這是他業報。

這一條餓狗四處找東西吃,一户人家找到一個罈子,罈子裡面是煮肉,狗一聞到肉香味,罈子推倒,嘴罈子蓋子掀掉,一看裡面是一罈子肉,想吃,於是整個頭鑽到罈子裡去,裡面吃。

吃到一半,這個主人回來了,一看,這條狗把他裝肉的罈子弄翻了,正在朵頤!氣得到廚房裡拿了一把菜刀,劈頭一下狗的四隻腳砍掉了,狗身扔到路邊糞坑裡面。

  這時舍利弗這裡路過,看到狗糞坑裡面掙扎,是。

舍利弗這條狗説法,牠授三皈依。

這條狗聽了舍利弗説法、受了三皈依,命後投胎轉世了。

轉世後,他父母他取一個名字叫「提」;七歲時候,他父母送他那裡,讓他跟著佛出家修行,他七歲成道、證果。

  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假使活到一百二十歲,沒有悟道沒有用。

佛法是,悟道於年紀大小,而是於有沒有明悟心性。

所以不要等待,現在修行。

既然受是,不要去受這種。

想要不受這種,要知道苦從何而來?集是因,我們過去種了因,所以今生受這個,這是道理;只要現在修道,不種因,未來受苦果。

捨受行  受,作捨受,即領納違亦不順境相,而捨離、樂之感。

  社會上人,生活本來。

有,所以受是;本來,若遇到逆境,上加苦,所以稱為。

如果遇到境界,無論身體、心理,讓自己感到滿足,覺得、,稱為受。

例如有些人會認為:「現在出家了,衣食住行一切都是現成,環境,還可以聽經聞法;雖然沒有成道、證果,比起外面世間人天天起惑造業,總是要好得多。

出了家,不求什麼,只要能夠保持一個境界好了。

」像人説,大事不犯,小事,心裡面悠哉悠哉;認為過這樣生活,自己心滿足了。

  你説這是樂嗎?自己沒有得到法悦,沒有證到三昧,所以並不是樂;你説是嗎?現在覺得是;這個心不住順境上面去享樂,不住逆境上面去受苦。

心當中有這種念頭,覺得自己好像悟到了中道一樣;然而是不是悟到中道?其實並沒有悟到中道!不是樂、不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樂,這樣稱「受」,稱「捨受」、「中庸受」。

  境界,人看來,會以為這是「達觀」,認為人生要達觀、要;這一生活世上,要吃吃、要喝喝、要玩玩,認為這樣人生觀,覺得這樣觀念不錯;但這樣觀念是。

有些人這個捨受產生誤會,認為自己現在什麼看破、放下,認為自己證到涅槃、悟到中道、悟相、乃至於成道,於是產生了見。

古德講:「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不苦不樂是捨受,心當中有生滅念頭;誤以這好像是達到了涅槃境界、中道境界、境界,並非如此。

  受是貪心相應,受是瞋心應,不苦不樂受是痴心相應。

貪心相應,會使我們墮落;瞋心應,心當中生無明、起,是墮落;與痴心相應,糟糕了,什麼?瞋心只在欲界當中,並沒有遍滿三界,只有欲界眾生;而痴心是遍滿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

所以要明白,受貪心相應,受瞋心應,受痴心相應,只要有貪瞋痴煩惱,會使我們墮落、輪轉六道。

  我們檢討檢討,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受?這三種受不能執著,什麼?因為這三種受是,受有,受有,不苦不樂受有行苦。

所謂行苦,是指我們心念生滅當中,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什麼不在乎、,這個心是生、住、異、滅當中,還是要輪轉三界、還是受苦。

後要了達樂是空、是空、受是空,要明白這些道理。

  道理上雖然是如此,但是光是聽到這些道理,並不能瞭解什麼是空、是空、受是空?所以要起觀行。

  所謂「觀」,思惟這個道理;不是眼睛去看,而是説這些道理,靜坐思惟。

第一步,觀樂有,就算有種種,後會掉。

例如得苗條、身體,不要心生我,因為色身會掉,所謂「少年容貌住,鹹悉見枯羸」;雖然是少年人,不要以為少年人會死,古德説:「墳多是少年人。

」你看公墓裡面,有很多是少年時死了,要這樣來思惟道理。

現在雖然是順境,身體,一切,看起來是,但你不要貪著,因為、是會掉,一切都是,所以要用功,要修觀、修如幻觀。

  這個世界有成住空;人有生老病死,世間上所有動物、植物,有生老病死,一切眾生逃不過這些關口;這個心有生住異滅。

一切都是,是靠不住,要趁這個沒有時候來用功。

如果現在用功,將來墮入地獄、畜生、餓鬼,苦不堪言,上加苦;假使墮到八寒、八、無間地獄,受苦時間,是無出期。

如果現在是捨受、中庸受,好像,什麼不在乎,覺得修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不造惡業好了,不想上求佛道、不想下化眾生,得過且過,這樣是──行苦,是會墮落。

  我們要這樣來思惟。

思惟這些道理,知道時時要提高警覺、要用功,看看我們現在處境界,是屬於哪一種受?認識受是,受是,不苦不樂受是;後了達是虛妄、是虛妄,不苦不樂是虛妄,這進一步了。

  三界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稱「苦海」。

佛經裡面講:「十善菩薩發大心,三界苦輪海。

」要永脱苦輪,發大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你發了大心、大願,心願持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能了。

  現在雖然知道受是、苦受、不苦不樂受是,但如果執著這個,還是,什麼?因為有法執存在。

所以要進一步,不僅知道這些感受是,還要了達樂是虛妄、是虛妄、不苦不樂這個心是虛妄,這些是虛妄心,尋心了不可得。

  所謂虛妄心,什麼是虛妄?因為這些感受、心念是生滅、,所以不論是、受是。

譬如我們現在吃素,認為吃素是;可是沒有養成吃素習慣前,心當中吃素感到勉強,勉勉強強去吃素,是。

過去吃慣了大魚大肉,認為大魚大肉很可口,吃起來樂;所以初初開始吃素時候,吃這個茶飯食不下嚥,覺得淡而無味,好吃。

這是沒有學佛以前吃葷、吃素苦受、受。

  現在學佛了,知道人人有佛性,知道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親眷、一切眾生有生命,所以起一個慈悲心,不忍心吃眾生肉,一年、兩年、十年……養成習慣了,雖然是茶飯,吃到嘴裡覺得津津有味;反而是一看到那些大魚大肉,是、是,下嚥。

  我們想一想,過去認為這些大魚大肉是好吃東西,吃下去是;而茶飯是好吃,吃到嘴裡覺得是苦受。

現在是相反,所謂「飯腹中飽」、「性定菜根香」,吃茶飯,中有味,確確實實是如此;假使現在要你去吃魚大肉,反而覺得那些是。

過去認為是好吃,現在變得好吃;而過去認為是好吃,現在變成好吃東西了。

  這個角度,、是我們這個心和執著,是。

假使認為苦、,有法執存在;所以要進一步來觀察,了達苦、是,受是虛妄、受是虛妄,破除法執,這進一步了。

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無學」證到阿羅漢果。

菩薩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我們要去觀察、思惟這個道理,確確實實是如此。

  舉個例來講,所謂好吃、好吃,好吃是,好吃是苦受,這些確實是。

師父很久以前打過一個餓七,七天餓下來後,吃到了半碗飯,覺得,像是天上飯!我們想一想,這是什麼道理?平時,假使沒有菜,飯吃到嘴裡,可能覺得怎麼好吃;餓了七天,吃這個飯,覺得像是天上甘露一樣好吃!由此可知,味道好吃、好吃,確確實實是我們自己、執著,這些是。

  如果説一個東西是好吃,是過去好吃、現在好吃、未來好吃,才是好吃;如果説是好吃,是過去好吃、現在好吃、未來好吃,才是好吃。

再者,一個東西,如果甲認為是好吃,乙認為是好吃,丙認為是好吃,任何人認為是好吃,這才是好吃;好吃是如此,是大家有認定,甲認為好吃,乙認為好吃,丙認為好吃,任何人認為好吃,這才是好吃。

但事實是不是如此?不是如此。

怎麼説呢?  譬如在台灣喜歡吃味道,認為這樣味道很好吃;廣東人了,廣東有廣東口味,喜歡吃鹹鹹、帶點酸酸、甜甜的味道,認為這個味道很好吃;四川、湖南、湖北一帶,要吃鹹、,如果一桌菜裡面有鹹、,即使菜做得,還是認為好吃。

然而這種又鹹辣味道,只有四川、湖南、湖北一帶人認為好吃,其餘地方人並覺得,我們想想看,哪個好吃?哪個好吃?北方人喜歡吃饅頭,只要他一個饅頭、一個大蒜、一瓢辣椒醬,送到口裡,他認為這個味道實在太好吃了,過年!這是北方人來講;若是喜歡吃饅頭、喜歡吃大蒜、辣椒人,你要他吃,他沒辦法下嚥,怎麼會認為是好吃?而浙江一帶人,喜歡口味……像現在有人喜歡吃臭豆腐,認為臭豆腐很好吃、;若是喜歡吃臭豆腐人,一聞到這個味道,頭發昏了!還有人喜歡吃苦瓜、喜歡苦味道,這一桌菜當中,假使沒有苦瓜,他,拍拍屁股走了。

我們想一想,酸甜苦辣,哪個味道是好吃?好吃嗎?好吃嗎?如果任何人認為、是好吃,這個味道才是好吃;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所謂好吃、好吃,好吃是,好吃是苦受,這些是於每個人習氣、執著,文化、區域,取捨、嗜好,所以是。

佛經裡面講「諸法緣起」、「緣起性空」,這一層了。

這個道理悟到諸法性空,證到空性、證到真空境界,得解脱。

  什麼我們要觀受是?限度要觀察受,受感受,我們觀、觀,觀一切感受是,吃東西時候會貪著。

所以佛經裡面告訴大眾,吃東西時候要食存五觀,不要貪著,目的是這裡。

如果不食存五觀,看到好吃,會起貪心,拚命去吃,所使;看到好吃,心當中起、起瞋心,瞋心使;如果貪、貪,心當中是不苦不樂受,痴心所使,貪瞋痴使我們流轉三界、流轉六道,會墮落。

  瞭解了後,知道什麼要修四念處觀?因為四念處觀是解脱道,透過思惟真理,化除我們執著,解脱我們心中。

這個角度,要思惟,思惟這些道理才能轉識,我們過去執著,錯誤、顛倒觀念轉過來。

所謂「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一件事情。

師父現在講這個道理,你們這裡聽,「聞」;聽完了後,要這個道理想一遍,這「思」,想一遍不行,想兩遍、三遍,乃至於想十遍、百遍……稱「重慮緣」。

重慮緣,反覆地思惟這個真理,思惟真理才能解脱心當中、破除心當中執著,所以稱為思慧,思慧。

  如果一番思惟,現在坐在這裡聽,好像是明白了、懂了,但是一出講堂忘得乾乾,還是什麼懂、什麼明白;看到境界,還是執著實有,還是起貪瞋痴,有取、有捨,是起惑、造業,是沒有完、沒有了!所以要聞慧、思慧、修慧來。

我們聞時候,四念處觀這個道理,放在我們意念當中,意念薰到八識田中,反覆地去思惟,思修;如果根機,思惟時候一念相應,觀受是這個法門相應──觀樂受有、受有、不苦不樂受有行苦,這樣,執著、執著、執著,離開受陰境界了。

  進一步,知道苦受、受、不苦不樂受是,那了。

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觀察了不可得,受是虛妄、受是虛妄、中庸受是虛妄,我們觀行進一步,契入菩薩境界了。

  如果根機,限度要這些道理記下來,日常生活遇到境界來了,自己注意,要觸物起照。

我們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馬上要迴光返照,照什麼?照「所有相,是虛妄」。

六根到外面任何境界,與外面塵境一接觸,知道它是境界,這般若智慧,經常用這種工夫,心會外面境界流轉。

  觸物起照,「物」包括範圍,眼見色,色是物;耳聽聲,聲是物;鼻嗅香,是物;舌嚐味,味是物;身接觸外面順逆境界,順逆境界是物;念頭想過去、想現、想未來、患得患失,這是物。

只要一接觸到外面塵境,馬上知道觸物起照,照見外面境界是,「所有相,是虛妄」,它照破!看到境界來了,因為知道它是,自己過去執著美醜、是非、得失照破了。

心當中這樣子照,我們六根得解脱,要這個地方來修行佛法。

  以前有一個國王心當中發悶,請來了一個彈琴樂師,他講:「聽説你會彈琴;如果你是彈得,能使我聽到你彈奏音樂心生陶醉,心當中什麼事忘記了,我賞你一千兩金子。

」這個樂師聽了,專注地彈琴,叮叮咚咚地彈,彈得,琴韻。

國王一聽到這個琴聲,琴聲吸引,是陶醉了。

  樂師彈奏完了,國王聽了這個琴聲,感到、很。

這個樂師就説:「大王!你剛才承諾説,如果聽了我琴聲能夠使你陶醉,我千兩黃金;那麼現在請你我千兩黃金!」這個國王有點慳貪,不想他,但總要講出個道理。

於是國王就説:「你剛才彈琴,我聽了這個琴聲,雖然聽時候心當中是,但現在什麼沒有了,也了不可得,可説是你使我空喜一場;那麼剛才我口頭上講要你千兩黃金,使你聽了,這是空歡喜一場,大家彼此彼此好了!」世間果報是如此,人中、天上所受之樂並非,敗滅,不得住,像這樂聲、千金只是空歡喜一場。

  一切法確確實實是,哪裡有個實在東西?明白這些道理,我們想想,人生世間是不是空歡喜一場?事情過去了,不要執著;事情雖然,是一個夢、是虛妄不實。

知道是虛妄不實,這進一步了。

所以《金剛經》裡面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告訴我們,想過去這個心是攀緣,想現是攀緣,想未來是攀緣。

一個是內受,一個是外受,一個是內外受;一個是順境,一個是逆境,一個是不苦不樂境界,不外乎是這些。

這些境界是,我們心意識是虛妄不實。

要確實瞭解這一切都是虛妄,透過思惟、透過觀行,才能轉識;否則是,看到起,看到起,什麼?因為沒有透過思惟來轉識。

  大家要瞭解,聞思修,入三摩地,思惟修!人什麼不能成道、不能證果?沒有聞、思、修三慧這個次第來修。

這個次第是一個公式,是一個勝。

儒家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殆。

」是道理。

「學而不思」,學了後,如果一番思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會忘掉,罔然無所得;「思而不學」,如果你一天到晚這裡想東想西,想了很多道理出來,只是一些理想,而去實踐、沒有實際行動,這樣是落空,使精神,一事無成。

所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殆」。

  佛法講聞思修,聞慧、思慧、修慧,進一步了。

延伸閱讀…

【中台世界】─ 四念處觀

【中台世界】─ 四念處觀

上根利智人,聞當中思,思當下修,一念相應,如幻三昧相應、與空性相應,能成道、證果,這利根人、乃至於上根人;如果是中根人,這個道理記下來:「今後,我要觀受是,觀樂受有、受有、不苦不樂受有行苦。

後要怎麼樣去觀?怎麼樣去?……」這樣聞、思、修的過程後延長,而不是現在去修,這是屬於中根人。

  《楞嚴經》裡面,有一位畢陵伽婆蹉尊者,他聽到釋迦牟尼佛説四諦道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而悟道。

釋迦牟尼佛説人生是。

  畢陵伽婆蹉尊者聽到苦諦道理,是。

順境是,逆境是苦受,如果不是逆境、不是順境,感覺,這屬於捨受;受有,受有,捨受有行。

這個苦諦道理使他心生感動,像菩提尊者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一樣,涕淚悲泣。

看看我們自己聽法有沒有這種感受?如果有這種感受,得到佛法氣分,與真理相應了。

尊者覺得世尊像是他一個人講,他這些道理拿來思惟,想這個道理,地重慮緣,這聞慧、思慧。

專注思惟,苦諦是,人生當中確實是苦受、受、受,受有、受有、不苦不樂受有行苦……走路時候想這個道理。

  當時印度,出家眾是打赤腳有穿鞋子;你看如來佛腳上沒有鞋子,是赤腳踩蓮花台上。

這位尊者走思惟,間沒有注意到,踩到了路上一根毒刺,這根刺一下刺進他腳掌,得不得了!是一種受,是一種苦受。

得不得了時候,他馬上就迴光返照:「,是誰?這刺扎腳上,這個腳;但我知道。

可能是腳,然後這個腳傳送到我意識當中,所以意識。

」但是想來想去:「不對呀!道我身上有兩個覺性嗎?腳覺得痛,我知道這個腳,是誰?」這個問題放在心當中去思惟;心中專注想這個道理,這麼一專注,這念心一收回來,沒有了。

什麼呢?因為我們這種感覺,是一種感受。

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大、火、風大所組成,是,我們心──受、想、行、識是。

所以,畢陵伽婆蹉尊者這麼一專注、一推敲:「誰?」一下思惟相應,悟到能心、所痛境界,是虛妄不實,一剎那契悟到空性,契悟了空性後,找不到一個什麼人,不是心,不是身,而是統統空掉了;掉後,這念心入到空性當中,身心,安住這個境界,三七二十一天,漏盡,證到阿羅漢果。

  我們要觀受是,要知道受有、受有、不苦不樂受有行苦,要這些道理思惟一番;然後第二步,了達是、是、不苦不樂是,這樣百尺竿頭、一層樓。

下文長,復待來日!  四念處觀是修行。

所謂四念處觀修行,經雲:「是四念處能厭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

」人一個是身、一個是心,要知道調身、調心,能夠善調身心智者,能超凡入聖;如果知道調身、知道調心,是無明當中,薄地凡夫,受生死輪迴。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要用功修行,破除凡夫四種顛倒;、直接方法,修四念處觀。

  現在講心念處──觀心。

修觀,一個是觀外面器世間,一個是觀我們心念。

器世間是指外面山河大地是,我們身體是,一切有形東西是。

這個世界有成住空,是;住在世界上一切眾生有生老病死,是。

  觀心,這個地方講是心。

這念心才是!大乘來講,這念心不是、不是,離開斷、兩邊,契悟了本心本性,不著有、無兩邊,禪宗祖師説:「處不得住,處急走過。

」超越境界。

明白這個道理,需要觀心了。

  假使契悟不到這念心,觀心、生滅開始,生滅達到不生不滅境界,目的是契悟不生不滅這念心。

經雲:「諸行,是生滅法,生滅滅,寂滅。

」契悟到寂滅這念心,才是。

如果是大乘境界,需要透過這種觀行,而是直趣無念,直接了當契悟無念。

  佛法有小乘、大乘、無上乘。

小乘是藉由修習四念處觀、五停心觀這些法門來斷,稱為斷;大乘是六波羅蜜來轉,念頭念頭轉過來,有了,存在了,所以稱為轉。

無上乘是「即菩提」,、菩提體性不二,不起凡夫心,成菩提果。

  例如「佈施」,大乘行者看到自己有慳貪心,所以修佈施;佈施修圓了,慳貪心統統都捨掉了,這轉,佈施來轉慳貪心。

  「持戒」,來轉我們破戒心、毀犯心。

人原諒自己;所謂大事不犯、小事,原諒自己,這屬於破戒心。

我們持戒方法,持守身戒、口戒、心戒,行住坐卧具足四威儀,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方法,心、顛倒心、破壞淨戒心轉過來。

  「忍辱」,喜歡發脾氣人,修這個「忍」字;忍字修好,自己無明、瞋恚心忍下去。

佛經上講「忍色忍欲難」,要忍心不動!平時忍字放在前面,什麼要忍,這些需要練習;假使練習,雖然嘴巴講忍,等到事情,還是辦法忍。

所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寂滅忍,是一個忍字,這忍辱來轉我們。

  「」,來轉我們。

每個人,例如早上爬起來,想賴牀;誦經也好、唸佛也好,有了一點點,知道忍耐,想要休息;誦一誦經不想誦了,念一念佛想念了,拜一拜佛不想拜了……總是沒有恆心,這作怪!怎麼辦呢?來治,專門來治。

佛告訴我們,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要,不但白天要,晚上要;假使不用進來治,這個轉不過來。

過去我們養成了習慣,所以現在要吃藥,來治這個病;來度我們心,這轉識。

「識」是我們平時習慣想法,習慣成了,如果不轉過來,是起惑、造業,這生死;如果轉過來,成了智慧心,沒有了。

  「禪定」來轉散。

我們心平時打妄想,心散亂,想過去、想現、想未來;這個、那個;這個人我、那個人我……完沒了。

無始以來,我們這個心是攀緣,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入、十八界,形成了眾生世間、五陰世間,這個心是外面遊走,看人家是非、過失,看過;眼睛看外面境界,眼睛過;耳朵去聽外面聲音,耳朵過;鼻子去聞香、,鼻子過;嘴巴講話,舌頭過;身體不動,身體過。

什麼?因為散亂!大家要瞭解。

散亂如果治,這個心是無明當中,沒辦法得到禪定、沒辦法產生智慧。

所以要修定,禪定來轉我們心。

兩眼內視、兩耳內聽,專注一境,眼睛向外看、耳朵不向外聽,六根歸一了,後達到寂滅涅槃,不生不滅,這境界,淨土、聖者。

明白這個道理,知道我們修行要修定,打坐是修禪定,早晚課誦是修禪定;假使不修禪定,自己心是散亂顛倒當中,沒辦法轉過來,會墮落!  第六個是「般若」。

因為心當中有愚痴、有見,所以般若智慧,來度脱我們愚痴心、顛倒心、無。

什麼叫做般若智慧?看一件事情要面面觀,像我們觀「諸行」,看世間上一切萬法是,這般若智慧。

假使知道道理,看到,心當中生、想去佔有;如果知道是,會起。

像一朵花,知道花現在雖然開得豔,但過不了多久會謝掉,既然如此,它會貪愛了。

  如看到一個貌美、如花似玉女性,知道這是:現在看她頭髮是,但會變灰、變黃、變白,會掉光;現在看起來如花似玉,但會變,皮膚會皺掉、會掉、會掉,眼睛看見了,彎腰駝背,老態龍鍾,乃至於會生病,病了後會死。

哪裡有什麼可?我們要這個道理想一想,這觀。

這樣一想,你會貪愛她嗎?明白了道理,人會起嗎?會發脾氣嗎?是可能事情!  透過般若智慧,可以看得;否則只看到表面,看到什麼認為是,看到一個人苗條、講話聲音,如痴如醉;如果知道她聲音會改變,今天講話聲音、,説明天嗓子啞了,乃至於講不出聲音來了,什麼?因為聲音是。

一個人生到無論生理、心理時時變化,所以佛法講「諸行」,這般若智慧。

  透過般若智慧觀察,人一張皮,皮下面是肉,肉著筋,下面有骨頭,身體裡面是五臟六腑,有、小便,有蟯蟲、蛔蟲、鈎蟲……整個身體一個臭皮囊,髒,這麼一透視,你會去貪愛她嗎?這智慧。

假使你有薰脩這些觀行法門,看到什麼它作,會起惑、造惡業。

  所以四念處觀一種般若智慧。

有人講小乘沒有般若;小乘四念處般若,怎麼説有般若?我們修四念處觀,修習般若智慧。

  明白四念處觀道理後,要去修習、去薰習。

怎麼薰習?要去思惟,這個道理放在我們意念當中,去想、去回憶,專注思惟這個道理,一遍、兩遍、三遍,乃至於十遍、百遍……一念相應,什麼叫做一念相應?例如修「觀心」,觀一觀、觀到後來,所有念頭統統沒有了,因為這些心念是,像水泡一樣,是東西,會化掉。

眾生知道心念是、是虛妄,跟著心念起惑、造業;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心念是生滅、,繼續用功起觀行,、,這些生滅、心念沒有了,這個時候一念相應,能觀智、能觀這念心,觀理相應,妄想空掉了;寂滅境界現前,一念相應,契入寂滅,成道證果。

  佛説八萬四千個法門,我們每個法門要修;如果我們一門深入修「觀心」這個法門相應了,一樣可以得解脱、超凡入聖。

  修「觀心」,智慧來破除愚痴心。

眾生愚痴,有貪瞋痴、無明所以有我執、我。

你看我們心當中無明現前時候,坐不是、站不是,看這個眼、看那個眼,覺得,這心當中無明作祟;無明現前,假使知道觀照,會無明轉跑了。

  如果知道觀照,這念心「生」,馬上注意到這個念頭生起來了,注意到它,這個念頭一下過去了,這「滅」;第一個念頭過去後,第二個念頭來了,這是「生」,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生生滅滅、生生滅滅、生生滅滅……這樣去觀,看到所有心念生滅、生滅、生滅,所以説「諸行,是生滅法」。

後照破,妄想沒有了,到達不生不滅境界,一念不生,這般若智慧,能得到解脱。

  我們修「觀心」,這種方法來觀,這屬於小乘般若。

小乘般若觀到後,寂滅現前,到達不生不滅涅槃境界,脱離生死。

不過,境界來講,寂滅不住;心住寂滅,只是讓我們休息一下。

眾生無始來是輪迴中,佛,告訴我們如果一下悟不到菩提心,可以住寂滅當中,出三界,了生死;後再回小向大,修菩薩道,成就佛道。

  大乘是般若智慧來轉。

大乘來講,觀行方法是很多,觀生滅以外,還要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觀一切法是幻化,是一場夢,所以「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這是般若觀法,這轉識。

  佛法有小乘、大乘、無上乘。

小乘是斷,大乘是轉,無上乘不是用斷,不是轉,而是契悟,契悟什麼?即菩提。

契悟到起這個心,自己菩提心,不用斷它、不用轉它。

但明明是,怎麼説它是菩提心呢?我們想一想,貪瞋痴是心中生出來,這念心迷貪瞋痴,所以淨心貪瞋痴中;離開了貪瞋痴,你能找到一個淨心嗎?找不到!  像水,譬如這一潭水起了波浪,你想要一潭止水,不能離開波浪,只要波浪不起,風平浪靜,波浪變成水,這即菩提;假使波浪統統去掉,想要另外去找一潭止水,是找不出來!譬如這潭是渾水,你要找清水,只要渾水當中泥沙沉澱、化除,清水現前,而不是渾水去掉,另外去找清水;如果這一潭水統統捨棄不要,想要另外去找一潭清水,是可能事情。

  我們過去到現在,心裡面是、無明,像一潭渾水、一個垃圾堆一樣;現在這念澱,心達到不動、化掉了,渾水變成清水了。

所謂「即菩提」,這個道理,我貪瞋痴,貪瞋痴我,我現在開始起貪瞋痴,這樣坐在如來家中了。

這頓悟心、直了成佛法門。

  以前有兩位禪宗祖師,一位是洞山禪師、一位是神鼎禪師。

洞山禪師看這個貪瞋痴,是屬於修法門;神鼎禪師看這個貪瞋痴,屬於頓悟法門。

  洞山禪師講:
  貪瞋痴,無知,賴我今朝識得伊。

  行打,坐搥,分付心王仔細推。

  無量劫來解脱,問汝三人知不知?  「貪瞋痴,無知」,從過去到現在,我們跟著貪瞋痴受害,貪瞋痴我們帶到六道當中輪轉,是無知!「賴我今朝識得伊」,我現在知道了,要貪瞋痴三毒斷掉、要它轉過來!現迴光返照,看見自己起心動念,起了貪瞋痴念頭,貪財、貪色、貪吃、貪睡……這些念頭一動,我馬上知道。

「行打,坐搥」,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我現在時時看著它,只要起了一個貪瞋痴念頭,我打一個,起來兩個,我打兩個;動時候起了貪瞋痴,我打;坐在這裡起了貪瞋痴,我打,這樣子千錘百鍊,所以説是「行打,坐搥」。

「分付心王仔細推」,我們迴光返照,念念要看著它,看看自己現在起是善念?是惡念?是雜念?是無念?要去推究、去參。

「無量劫來解脱」,自己從過去到現在,無量劫以來六道中輪迴生死,得不到解脱,「問汝三人知不知?」  這是洞山禪師用工夫方法。

所謂「行打,坐搥,分付心王仔細推」,能觀智照觀理,我們六根接觸到外面境界,觸物起照,、照內,馬上能照得住,打坐能夠起照,走路能夠起照;貪瞋痴念頭來一個打一個,來兩個打兩個,這一念智慧心是念念分明、念念現前。

這樣工夫是了!  可是神鼎禪師的説法一,他講:
  貪瞋痴,實無知,十二時中任伊。

  行,坐即,分付心王擬何為?
  無量劫來元解脱,問知不知?  大家聽一聽,開悟了,境界了,這是屬於無上乘境界,頓悟心,直了成佛。

神鼎禪師,「貪瞋痴,實無知」,貪瞋痴我們這念心,我們這唸佛心、覺心,因為佛心、覺心是我們貪瞋痴中,你辦法兩者分開;無始以來,我們菩提心和無成了一個,像清水和渾水變成一個東西了,怎麼去分呢?「貪瞋痴,實無知」,現在悟到起貪瞋痴這個心,菩提心,沒有能知、沒有所知,只有這麼一個知,「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道理。

「十二時中任伊」,一天十二個時辰當中,這念心念念分明,站得住、站得,「任伊」,不要去捉它,不要去打它,時時保任這念心、這唸佛性存在。

  「行,坐即」,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走路是它,打坐是它,吃飯是它,睡覺是它,只有這一念心,不起,安住這一念心。

「分付心王擬何為」?只要我起心、不動念好了,那要分付心王做什麼呢?不要有所作為,因為「一切賢聖,無為法而有」。

修是有到達無為,這裡是直接契入無為。

「無量劫來元解脱,問知不知?」這念心本來解脱,哪裡要去問它知不知?一問,有能、有所;所以這念心一念,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這是境界,悟到了這念心,要站得住、站得,任心,堅住正念。

  可是,要修這個法門,不是事情,不要説是站得住、站得,要你站個五分鐘站不住,那怎麼辦呢?沒有關係,如果法門、境界契悟不了,修「觀心」,一樣可以得到解脱。

  瞭解了後,我們這個法門有信心;有了信心,修「觀心」有力量、有力道,有希望。

有了信心,這個心專注,迴光返照有力道,能觀智、鋭利,很少會有昏沉;假使這個信心沒有,要返照,所以信是。

  所謂「觀心」,「觀」注意、觀照。

  這個「觀」有幾種解釋,一個是眼睛看,一個是觀想,一個是觀像。

什麼叫做觀想?所謂觀想是無中生有,本來沒有境界,它想出來,觀想。

例如心當中想一個香爐,這觀想;想一尊佛像是觀想;想一些道理出來,想事、想理,想過去、現在、未來境界,這是觀想。

觀像,好比我們現在看到佛像,眼睛看到這個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讚歎。

  這裡講「觀」,不是觀像、不是觀想,不是眼睛看。

「觀」注意,注意自己念頭。

平時,我們要注意自己念頭是善念、是惡念,如四説:「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

」四告訴我們要注意自己善惡念頭,念頭要保留,但是要保留,而且要繼續起好念頭;念頭來了,要它滅掉,但是如此,而且現在開始起壞念頭。

這個地方講「觀心」,不管是念頭、念頭,既然是念頭,是生滅,這是進一步了。

四是一個前,修了四,然後修四念處;修四念處可以了生死,證到寂滅境界。

  現在講是四念處當中心念處──觀心,觀注意。

不管是念頭、念頭,只要念頭,生;生開始,有生有滅。

念頭生起來後,你怎麼想,可能持續這個念頭,它會滅掉。

例如想到一件事情,想了這件事情後,會想第二件事情;想到第二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過去了,這滅,第二件事情來了,這生;接著你想到第三件事情,想第二件事情念頭滅掉了。

  舉個例來講,我們早上起牀,一聽到板聲,起牀這個念頭一動,生、這個念頭生起來了;起牀了後穿衣服,起牀念頭滅掉了,穿衣服這個念頭生起來了;穿了衣服後穿襪子,穿襪子這個念頭生起來了,穿衣服念頭滅掉了;繼續觀,穿了襪子後,穿鞋子念頭生起來了,要穿鞋子,穿襪子這個念頭滅掉了……假使知道觀,認為穿衣服是我穿、穿襪子是我穿……這我執!所以觀心,破除我們執著。

  我們念頭早上到晚上活動,活動生滅,生滅,心心不住、念念不住、念念遷流。

觀心,觀心生滅,生滅,所以稱為「觀」,這一個法門,修習這個法門可以到達寂滅境界;到達寂滅涅槃,沒有生、沒有滅,能了生死、出三界。

  所以能觀心,能得解脱;不能觀心,心猿意馬,生死。

《大乘起信論》提到「一念覺生三細,境界緣長六麤」,當下這念心一念,沒有起覺照,馬上妄想來了,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沒有完、沒有了。

唯識上講「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

」告訴我們時時要安住本心上面。

什麼叫做本心?大眾聽法這念心,要、要明白,念念分明,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只有這念心,像一盞燈。

千年暗室,一燈即破,悟到了無念這個心,佛心、菩提妙明;假使沒有悟到這個心,是攀緣,想過去、想現、想未來,患得患失,我執、我一大堆,沒有完、沒有了。

  所謂「水能載舟,水能覆舟」,這念心確確實實是生死、是菩提,所以要觀心!能善觀心人,「水能載舟」;知道觀心、不注意自己起心動唸人,「水能覆舟」。

我們明白了,知道心當中念頭時時生滅,觀心生滅、觀心。

我們心念有生、住、異、滅四相,要去覺察、覺照。

  不管是什麼念頭,是生滅、境界。

我們人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念念是妄想、是生滅;人活八億四千萬個念頭當中,自己沒有察覺。

因為有妄想,所以晚上會作夢,作夢這個人識。

一個是心、一個是意、一個是識。

心,一個是妄想心、一個是菩提心,菩提心菩提妙明、不生不滅這念心;這裡講「觀心」,是觀起心動念這個心,起心動念這個心屬於生滅心、妄想心。

  例如我們看到前面有一個香爐,知道是個香爐,這「心」。

能夠觀心,知道現在看到香爐,一個生滅心念。

假使知道觀心,會認為這個心念是、這個香爐是,開始想:「這個香爐是,品質、材質,是瑪瑙色,是玉製;形象,雕刻工夫……」看得愛不釋手,想要這個香爐取回去,心想:「如果去買,要花很多錢,還不如牽羊來得!」這樣起了盜心,這個香爐拿走了。

我們想一想,這些是於一念。

  如果能觀心,看到這個香爐,只要念頭,知道現在這個心念「生」起,一注意它,覺照心馬上現前,會心猿意馬,跟著這個心念跑掉。

知道這個心念是生滅、,它產生不出作用,會去想這個香爐是瑪瑙、是玉、乃至於、……當下像煞車,這個念頭煞住不動了。

  所以「觀」注意,注意這念心是否有念頭生起,念頭一生,知道這個心攀緣,你它、一注意它,它動了。

能注意這念心,像是警察一樣;起心動念這個心,像是一樣。

現在這個念頭動,你注意到了,盯著它,像警察看到:「你哪裡跑?逃逃不了!」盯著它,心當中念頭沒有了,妄想心自然而然止息下去。

假使知道觀心,想到這個香爐後,會想到其他地方去,想來想去,是沒有完、沒有了。

  平時我們練習觀心,練習純熟了,有工夫。

無論修什麼法門要達到、要有工夫;修什麼法門只有一條路,這一條路心路!諸位可以試一試,拿一個鐘頭來注意自己這個心;這麼一注意,可能什麼念頭沒有了。

因為起心動念這個心像是,你一注意,這個心會妄動;但是沒有練習以前,這個心是會攀緣、還是會動。

  例如我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一個念頭活動,這個念頭活動,生;你一注意,這個念頭滅掉了,眼睛看了;雖然眼睛看了,但可能換成耳朵聽聲音了,聽念頭生起來,看念頭滅掉了;一注意到耳朵聽,這個聽念頭滅掉了,但是心當中可能想到過去事情;你注意到這個心想過去,一發現到它,它不想過去了,這個念頭滅掉了;接著可能想到現在,感覺現在脖子發癢,手去抓脖子;一注意到這個心動,抓癢手放下來了,這個念頭滅掉了。

  修這個法門,要注意心念活動。

坐一坐,坐得、腰痠背痛,馬上想腰痠背痛,這是一個念頭生起來;腰痠背痛不想坐了,不想坐念頭生起來,腰痠背痛念頭過去了;不想坐了,想要腿放下來,想要放腿念頭生起,不想坐念頭滅掉了;準備要放腿了,放腿這個念頭生起來,腿放到地上,放腿這個念頭滅掉了;放了腿後,想要起來經行,這個想要經行念頭生起來;開始經行了,左腳提起來,這個念頭生起來了,提起來後總是要放下去,放到地上,這個念頭滅掉了;左腳放到地上,換右腳提起來,這是一個念頭生起來,右腳提起來後放到地上,念頭滅掉了……。

  這樣來觀我們這個心,讓它打一個妄想,心當中起一個念頭注意、起一個念頭注意,注意念頭生滅、生滅、生滅……到後,一念相應,這個心達到沒有生滅了,這時身體存在了,心量,整個世界內內外外看得清清楚楚,這寂滅現前。

  能用這個法門來觀心,觀一觀,達到一念相應,無為心相應、不生滅心相應、與寂滅心相應,禪定現前了,這個時候知道佛法性。

佛法不是一些名相,這些名告訴我們用功方法,依著這個方法來起觀行,能有法證到無為法,生滅心契悟到這念不生不滅心,契悟了,能得到解脱,目的是這裡。

  觀心,知道自己起心動念這個心是,要去用功,這才是觀行;觀行得力,才能夠有工夫,工夫會現前;工夫現前了,才能得到禪定、達到寂滅境界。

這些要靠每一個人自己去實行。

要實行,每次半個鐘頭、或一個鐘頭來靜坐,依這個方法來注意自己這個心。

大眾平時練習,工夫純熟了,能得到定境。

  經雲:「諸行,是生滅法,生滅滅,寂滅。

」這道理。

  「諸行」,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心念。

我們外境,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世界上一切動物、植物,有生、、病、死;觀察我們心當中念頭有生、住、異、滅,是。

這樣外內去觀察。

  什麼要外境?因為人這個世界有種種掛礙,牽腸掛肚;透過觀行,我們瞭解整個世界後會毀滅、是空,有什麼掛礙?知道每個人有生、、病、死,人老了、病了,我們會貪愛他嗎?人死了,後是一具白骨,我們會貪愛他嗎?會牽腸掛肚嗎?既然每個人會、會病、會死,是,是空,哪裡有什麼冤、親、憎、愛?明白這個道理,能冤、親、憎、愛一掃而空。

  先觀外境,接著觀心念,我們心當中念頭是、虛妄不實。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執著這些心念實有,有了我執、我;這個心是名利財色、貪瞋痴這些念頭上打轉。

現在「觀心」這個解脱法門,目的要達到寂滅。

「觀」注意,能注意這念心,覺照心,佛法稱為「智」;,開始覺悟了。

這念智慧心要存在,白天存在、晚上存在,動存在、靜存在,時時安住這念智慧心上,這是練習出來。

禪宗祖師講,這念智慧心一把吹毛劍,。

毛,毛放在這劍上一吹,會斷裂成二;這裡是毛來比喻我們,這些敵不過這個能觀智!  「觀」注意,能注意這念心很。

不管是大乘、小乘,告訴我們這念心要存在。

能注意這念心,稱為智。

修行要以智,照本覺理,「本覺」寂滅,這念寂滅心我們本覺。

因此,起心動念妄想,無論是妄想、妄想是生滅;我們現在要去觀、去注意,觀察心中念頭像水泡一樣,生生滅滅、生生滅滅、生生滅滅……觀到後,生滅沒有了,完全達到一片無為,真空、寂滅現前了。

這個工夫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如果努力,坐在寶山當中,知道取寶。

  這念智慧心現前了,一個知,這是一個境界。

古德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佛」是指念頭,「魔」是指壞念頭,例如想到愛、色愛,起了貪心、瞋心,這魔;如果這念智慧心現前了,只要念頭,馬上知道這些念頭是生滅、,不僅惡夢不作,夢作,這樣它們統統斬掉了。

魔,有內魔、外魔,內魔我們五陰境界;內魔招感外魔,因為我們心當中有內魔存在,招感外面魔境;如果我們心當中內魔存在,沒有五陰境界,外面魔境存在了。

要想達到這個境界,觀心,這念心上用功。

  《楞嚴經》裡面提到,有一天,波斯匿王問釋迦牟尼佛:「世尊!您講生滅心道理,我能夠瞭解;但您講不生不滅這念心生滅心當中,這個道理我明白。

請世尊開示!」  生滅心道理,每一個人可以觀察:早上一起牀,起牀這個念頭生起;到了穿衣服時候,起牀念頭滅掉了,這生滅。

穿了衣服後穿襪子,穿襪子這個念頭生起,穿衣服念頭滅掉了;穿了襪子後穿鞋子,穿鞋子這個念頭生起,穿襪子念頭滅掉了……依此類推,我們到晚,是生滅心當中,生滅心是個夢,生滅心是個夢;既然是夢,到後要歸於空,夢是一場空,夢是一場空。

  像我們晚上作了一個夢,夢裡享受,歡天喜地,夢醒了,知道是個夢。

道理,如果作了夢,夢中受苦受,,可逃,心中過,一下醒過來了,知道是夢。

我們想一想,人生如此。

無論是夢、夢,這些夢境是生滅心作用所產生;明白夢是一場空,知道我們所受種種是虛妄不實;雖然如此,夢醒以前,還是要受苦受。

如果要達到作夢,「觀心」。

  所謂「聖人無夢」,達到無夢境界,聖。

有人師父講:「師父!您説聖人無夢,我晚上睡覺時候有夢。

」師父問他:「沒有夢,那你心到哪裡去?」他説:「知道,可能是睡覺睡著了吧!」睡覺睡著了,心昏沉當中,是一個生滅、境界,這是一個夢,是愚痴夢、睡覺夢。

所謂「聖人無夢」,是指這念心達到寂滅,白天是寂滅,晚上是寂滅;寂滅當中沒有白天、晚上,沒有時間、空間,超越時空,這是一個境界,不是夢境。

我們明白了,知道這個法門是一個無上法門!  波斯匿王知道世尊講生滅心道理,大家應該要知道。

每個人有生滅心,看看自己知不知道什麼是生滅心?假使連生滅心知道,怎麼可能契悟到生滅心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性?因此,我們知道了生滅心後,還要進一步知道,生滅心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性,這。

這個不生不滅性生滅心當中,如金在礦,像黃金金礦當中,礦中有金,要找真金,金礦找到;找到金礦後,要披沙煉金,這是了。

  我們貪瞋痴、生滅心金礦;生滅心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性,真金;貪瞋痴裡面有我們自己佛性,這真金。

要這樣去契悟、去瞭解;瞭解了後,知道人人有佛性、能成佛。

雖然人人有佛性,起觀行,能成佛。

假使沒有起觀行,礦是礦、金是金;波浪還是波浪,渾水是渾水,成為止水、清水,是一個薄地凡夫。

起了觀行返照、,渾水能成為清水,能轉識、了生脱死。

  剛才提到,波斯匿王瞭解生滅心道理後,進一步請釋迦牟尼佛開示:什麼是不生不滅性?釋迦牟尼佛問波斯匿王:「大王!您今年幾歲了?」波斯匿王回答:「今年六十二歲。

」釋迦牟尼佛問:「您今年六十二歲,有沒有看過恆河?」波斯匿王説:「有看過恆河。

」大家知道恆河是印度一條河,佛經裡面經常用「恆河沙」作為譬喻,形容數量,有如恆河裡沙不可計數。

釋迦牟尼佛問:「您六十二歲以前,有沒有看過恆河呢?」波斯匿王講:「我三歲時候,跟著母親渡過恆河去拜耆婆天神,那時看過恆河。

」釋迦牟尼佛接著問:「您三歲時看恆河這念心,和您六十二歲時看恆河這念心,是一個?是兩個?是?還是?會會覺得三歲看恆河這個心很年,六十二歲看恆河這個心?有沒有這種感受?」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六十二歲看恆河這個心,三歲看恆河心。

並不能説三歲看恆河心年,六十二歲看恆河心。

」佛接著他講:「能看這個心不生不滅心。

您能看這念心、這個見精,沒有變壞、沒有變老。

可是形貌了,三歲時候,無論是身形、相貌、皮膚、肌肉,是小孩子樣子;到了六十二歲,頭髮了、面孔皺了、身體歪了,老態龍鍾,和三歲相貌比起來,是天壤別,判若兩人。

但是三歲這念心,和六十二歲這念心,並沒有年、年老。

」波斯匿王一聽悟了,悟到生滅心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性存在。

  這個公案有啟發性!相信大眾明白這個道理、有了智慧,馬上開悟了。

波斯匿王是眼睛,悟到能看這個心,從過去到現在,沒有變異;既然沒有變異,沒有生滅,這不生不滅心。

延伸閱讀…

印祖:佛教最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四念處_印光大師:釋、道本源,原無二致

悟到這念心,下承擔,安住這念心上。

  禪宗祖師開悟,直接了當悟到這個不生不滅心。

如果沒辦法一下悟到不生不滅心,「觀心」這個觀行,來觀察自己心念生滅。

知道這些生滅念頭是妄想,後不生滅心現前了,契入無為法。

  人只看到結果,而知道能想、能説、能計劃這念心,沒有生、沒有滅,不動分毫。

佛法是真理,超越世間一切學術、技能,無論是哲學、科學、醫學、文學……佛法統統能超越!什麼?因為一切知識、技能,是我們這念心所產生;是這念心智慧、體悟、覺悟產生結果,是心作用。

了後要歸體,所謂萬法歸宗,「宗」這念心體,這相貌,是我們自己本心本性,我們要安住這裡,才是自己安身立命地方。

  上上根機人,直接了當,一聽到這個道理,馬上能契悟這念心;中根、下根人契悟,所以佛開八萬四千個法門,「觀心」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一種,依這個法門來注意、來返照,能契悟,生滅歸於不生不滅這念心。

  佛法當中,能觀這念心是。

要契悟一切法、無我,要起觀行,這個,歸於不生不滅理。

「諸行,是生滅法,生滅滅,寂滅。

」是佛法真理!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雪山修行時,他生命換來;我們現在坐在這裡,能聽聞法語甘露,是福報!  以前舍利弗路上遇到馬勝比丘,看到馬勝比丘安詳、道貌岸然,是有道氣一位沙門,上前去請法:「這位沙門,我看您有道氣。

請問您師父是誰?」馬勝比丘講:「我師父是釋迦牟尼佛。

」舍利弗説:「釋迦牟尼佛我聽説過,最近成佛。

知道您師父講是什麼法?請您講我聽一聽!」馬勝比丘説:「我師父講法很多,一下説明白。

」舍利弗講:「那請您講個綱,您有體悟、有心得法要説我聽聽看。

」馬勝比丘想了想,講:「諸法緣生,諸法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説。

」所謂「諸法緣生,諸法緣滅」,講道理,一切緣起法是。

舍利弗一聽到這四句話,證到初果,得法眼淨。

明白真理,萬緣看破、放下,能契悟當下這念淨心、無為心、解脱心。

  有一次阿尊者行化,路上聽到一位沙門正在誦偈:「若人生百歲,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水老鶴是一種水田裡吃魚鳥,見到水老鶴有什麼處?阿尊者一聽,知道這位沙門念錯了,於是上前去告訴他:「這位大德!這四句話您念錯了,佛講不是水老鶴。

佛講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

』」  生滅,「諸行,是生滅法」,這個世界上一切萬法屬於生滅,世界有成住空,人有生老病死,心念有生住異滅,念念遷流,心心無住。

人活到一百歲,假使知道生滅、道理,過一生,就算活到一百歲、一千歲、一萬歲沒有用!有人修四禪八定,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這只是得到一種定境;這種定境是生滅法,定散掉了以後,還是要受六道輪迴。

阿尊者告訴這位沙門:「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

」這才是真理,過去佛到現在,是講這個真理。

  這位沙門回去告訴他師父,他師父他講:「你不要聽阿尊者話。

阿尊者年紀了,記憶力退失了,我講才是!」過了一段時間,阿尊者這裡路過,聽到這位沙門唸:「若人生百歲,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尊者問:「怎麼是念錯?」這位沙門告訴他:「我師父講,阿尊者年紀了,記憶力退失了;我師父講才是,你講是錯誤。

」阿尊者一聽,知道眾生要信受正法,於是入涅槃了。

  「諸行,是生滅法」,這是佛法道理;悟到,能成道證果。

佛經裡面講,緣覺有兩種,一種是佛出世時,聽聞佛説十二因緣而證果,稱為「緣覺」;一種是生於無佛世,看到世間上一切法是,所謂「春觀百花開,秋見黃葉落」,契悟到無為法,得到解脱,稱為「獨覺」。

世間上一切都是,修行要契悟到。

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生滅,要想契入無為,起觀行,要去體悟;契悟了,能成就道果。

  清末民初,有一位八指頭陀,他出家因緣是悟到。

八指頭陀以前是個放牛小孩;有一天他外面幫人家牧牛,刮風下雨,籬間白桃花本來開得,一場風雨過去,全都落得乾乾;他看到花開花謝,這麼一片景象是,當下悟到、、空、無我道理,出家修行,後來成了大善知識。

  悟達國師是悟到道理,後來出家修行。

他年紀時候,他祖父看這個孩子,來能成大器,想考驗考驗他,看他到什麼程度?有一次他作一首詩,什麼作題材呢?庭院前面有一棵桃樹,開了樹花,他祖父他花題。

當時悟達國師看到這棵桃樹,寫了一首詩:「花開滿樹,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明日定隨風。

」這是悟到道理。

後來他聽了《涅槃經》,出家修行,成了大善知識。

  悟有很多層次,這裡講悟到。

不但外面境界是、可靠,我們身體、心念是。

人會、會病,到後要歸於死亡,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瞭解這個道理。

悟到世間、人命,誰離開殺鬼,用功修行;假使知道用功修行,死了後隨業流轉,誰逃不了!如果悟不到,要「觀心」這種方法來起觀。

  人於心當中、迷惑,愚痴顛倒,知道外面色聲香味觸是,執著一切五塵境界實有,所以貪著外面鏡花水月;知道心念是,所以有我執、我,念念遷流、念念,後隨業流轉。

如果知道心念是,後達到不生不滅,契入寂滅境界,能超凡入聖。

  知道了心念不夠,要起觀行,這靠工夫了!假使只是知道這個道理,而沒有起觀行,理是理、事是事,還是沒有辦法契入寂滅。

不但要知道這個理,而且能起觀行,這樣這一生能契入寂滅涅槃境界。

  每一個人會生、會死,有人瞭解,涅槃當成是死亡,誤以死亡入涅槃,這是外道思想。

  涅槃是不生不滅、去不來、生死,是指大眾聽法這念心完全沒有妄想,達到寂滅境界,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只有自己才能住這個境界上。

所以並不是等到死後入涅槃,而是現在這念心證到寂滅境界。

無論是大乘、小乘,是告訴我們要契悟不生不滅、去不來、寂滅涅槃這念心才是。

能夠契入、證到寂滅境界,沒有生老病死,能超凡入聖。

  要想達到這個境界,「觀心」這個法門來起觀行,觀注意,觀心觀心生滅,注意心念生滅、生滅,生滅。

  所謂「諸行,是生滅法」,觀外面世界有成住空;觀世界上一切眾生,有生老病死,是生滅當中。

外面境界是生滅,我們心當中念頭是生滅。

去觀察這整個世界,確確實實是,是空!瞭解了後,知道佛法性。

  《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是什麼意思?因為想到過去事情,這個心是屬於生滅;想到現在事情,是屬於生滅;想到未來事情、念頭,還是屬於生滅。

所以無論是想到過去、想到現在、想到未來,這個是生滅心,無論所想境界是、是,是不可得。

三心了不可得,後「無住心」現前了,菩提、涅槃。

  我們觀心這個方法上功,工夫有一些相應了,對外面一切境界能看得淡;看得淡,才能看得破;看得破,才能放得下。

假使看,看不破,哪裡能夠放下?就算勉強告訴自己不要想,還是會去想。

什麼呢?因為執著外境實有想法、習氣,來自八識田中種子,種子沒有斷除,會現行起念,是會想;所以要思惟道理,透過這個方法,薰習,才能斷種子、破除執著。

  例如想到自己過去人,過去什麼會貪愛他?因為執著他相貌、形色、聲音實有,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念念想這些事情;現在觀來透視一下。

一切都是,人是,雖然他現在看起來年貌美,但他會變,現在看到樣貌會變壞……透過我們意念一件一件地去思惟,藉由思惟境界,思惟到後,這個人也了不可得。

這般若,內照,觀行。

  假使認為他心,這個心什麼地方?覺得這是自己,這個愛心什麼地方?眾生心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念頭,起心動唸這個心,屬於生滅心;既然是生滅心,虛妄不實、是虛情假意,不要上當了!這樣一番思惟,觀外面境界是,內心念是,我們會執著這些事情。

  這念心要觸物起照,知道自己意根一接觸法塵,一想到這件事情,一個生滅心,馬上返照:「我什麼要去想這個事情?」過去知道心念是生滅,念念攀緣、執著,直到現在沒有忘記,是我執、我,成了心結。

要怎麼樣去解這個心結?「觀心」這個法門來解。

  觀心,觀自己心念是,一切眾生心念是;自己身體是,一切眾生身體是;不但身體是,我們所住世界,一切淨土、穢土……是。

這樣去觀,後這念心能得解脱。

限度,我們修這個觀行,明白貪心、瞋心、痴心、、疑心是,自己心中、瞋、、、疑會化掉,心能安住下來;既然一切心念是,會隨便起心動念;會起惑、造業了,這我們真工夫!大家要去運用。

講是一回事,瞭解是一回事;我們不但要瞭解、要會講,進一步要、起觀行,這樣才能得到利益。

  佛入涅槃時候,告訴阿尊者:「要以戒為師,四念處為住。

」我們現在講四念處當中心念處──觀心。

心要住哪裡?觀心、觀心生滅,後「生滅滅,寂滅」,這念心安住寂滅涅槃當中,這聖。

佛法是,這個法門但是出家眾要修,任何人可以修,只不過出家眾全心奉獻,研究佛法時間很多,所以是專業、專門修這個法門。

  契悟了這個不生不滅性,這念心要經常安住正念、安住定慧上面,這是限度。

所謂正念,就是指我們這念心,時時攀緣、顛倒,要、明白、作主,這智慧心;看到外面境界要觸物起照,照:一切都是,自己心念是,外面境界是,順境、逆境、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是,能夠觸物起照,我們心能得解脱。

  「觀心」是一個解脱法門,是對治我們貪、瞋、、、疑、根本法門。

今天講到這裡為止,下文長,復待來日!  觀法無我。

「觀」思惟、想念。

這裡説「法」指是萬法、森羅萬象;而不是法則、法規、法度法。

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法、無為法、善法、惡法……,統統包括「法」當中。

  「我」一個主體,一個獨立存在自我。

佛法講「諸法無我」,無我,沒有自性、沒有一個我體存在,一切法都不是獨立存在。

所以於森羅萬象、萬事萬物,要有正確看法──一切法是無我。

  眾生什麼事情執為實有,這是美、這是,這是東、這是西,執著男女老幼種種形相,這些是屬於有,「有」代表一個「我」存在;因為有這個「我體」,所以有這個名稱。

眾生因為執著這個有、這個名,所以執著有一個「我」存在。

  外道當中有見外道、斷滅外道、外道……「見」執我,認為人今生死了,來生是人。

社會上人有這種觀念,有些作奸犯科人送到刑場,講:「關係,再過二十年,是一條漢!」這是執我,因為執我而見。

  眾生於我見、我所見而執著有我、我,因此產生了對立,處處為「我」。

執著有我身體、我頭髮、我眼睛、我鼻子、我身形、我衣服、我財產、我房屋、我妻子、我兒女、我親屬,執著我要賺多少錢……這眾生我見。

人發現身體有了一點點病痛,擔憂害怕、想要去看病,知道這個病是無我。

  去觀察,能瞭解,這個「我」生死。

人之所以會起無明,是於我見,我貪、我瞋、我痴、我愛……這些根源是一個「我」。

《六祖壇經》雲:「有我罪即生。

」有了這個我執、我、我相存在,處處自己著想,有是非、有仇恨。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我,我,讓他生存、他處;違揹我,我除去異己、他看。

  世界上一切罪惡、乃至一切戰爭源起,是於這個「我」。

人貪心無厭,有了十萬想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有了一千萬想一億,乃至於要囊括全台灣,要征服世界、征服人類、征服太空……。

世界上戰爭起因各國之間一個「我」字,只為自己著想,爭奪,所以才有戰爭。

  執著這個「我」產生根源。

例如對很多女性而言,因為有我執而產生種種想法、作為;講究頭髮要有種種髮型,要去燙髮、染髮,頭髮染成、、;要種種化妝品、保養品,畫眉毛、畫嘴唇;乃至於認為自己單眼皮,好看,要動個手術割成雙眼皮;認為自己鼻子太小、塌,要隆鼻術鼻子墊,變成像佛祖寶直鼻……此花了很多錢,是勞命傷財!這是於我執,執著一個我起。

  一個人假使我執太重,凡事是「我」出發,處處是自己著想,知道為他人著想,知道團體、社會著想,會自己帶來很多無明、。

例如住在台灣,知道台灣著想,反而認為台灣一切應該自己施設,應該要自己、成就自己;只要不如己意,起無明、生。

有人雖然出家了,心中有這種想法,認為別人來供養是應該,要有四事供養,供養才有功德、福報;怪別人什麼供養自己、不為自己修一間關房、幫自己成道?這是執著一個「我」。

  我們修行不能成就,是因為我執、我執太重,走到什麼地方自己放在前面,覺得一切應該要自己施設、要成就自己,不管別人死活,不管道場存不存在,有了這種想法,有了罪過,這些是源自於我執!  所以修行要破除我執。

我執該怎麼破?佛法講:第七識執我,第六識第七識而有我執、執;我貪、我瞋、我痴、我……這些念頭是我起。

我們打禪七、唸佛打佛七,要破第七識。

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破除我執,能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眾生有我執,要修「觀法無我」來破除我執,這是一個法門。

破除我執後,進一步要治、破除法執。

  觀法無我,「無我」並不是什麼存在。

假使認為「無我」什麼存在,無所有,取一個空、執著這個空,撥無因果,成了「惡取空」。

過去祖師大德怕眾生誤解、執取了這個空,因此告訴大眾:「寧可執有如須彌,不可執空如芥子。

」這是祖師大德,告訴大眾,如果你執有,限度有因緣果報觀念存在,知道有因有果、有善;知道造了惡業來要受報,會造惡業。

但是如果執著一切皆空,沒有因果,會產生見,認為:「我造了惡業關係,它空掉好了!我偷人家、拿人家東西關係,拿邊空,它空掉好了!」這樣觀念可怕了!人這個地方產生誤解,誤以佛法講空,什麼沒有。

執著一切都是,這個「有」否定掉,撥無因果,成了惡取空,有了這樣觀念,連諸佛沒辦法度脱。

  佛法講「無我」,是為了要破除我們我執著,而不是什麼存在,所以執著我,執著。

什麼不能執著?因為我們這念心本性本空,如果執著有一個空,這念心入到當中不出來,。

禪宗祖師講,要虛空粉碎,因為入到當中,是一種執著。

所謂「處不得住,處急走過」,有不能執著,不能執著;不但要破除我執,進一步要破除法執,後執著。

  所謂「文解義,三世佛冤」,如果只是從字面上解釋佛法,產生錯誤!例如有些人「無我」意義誤解了,認為:「佛法講無我,所以我什麼不要!」表面上雖説自己什麼不要,其實心當中有我貪、我瞋、我痴、我這些存在。

如:有人聽到出了家是四大皆空,「四大」解釋成酒、色、財、氣,這是錯誤觀念。

所謂「四大皆空」,是指「觀法無我」道理,思惟宇宙萬法、森羅萬象,乃至我們身體,是地、水大、火、風四大假合,沒有一個「我」存在。

  知道身體是四大假合,這只是在文字上瞭解,沒有一番思惟、修證;於有一個「我」觀念存在,雖然説得出,但是做不到;所謂「口但説空,行有中」,嘴巴講諸法無我、一切法是緣起、性空,可是所作所為,離不開貪財、貪色、貪吃、貪睡,會起這些,證明只是嘴巴會講而已;如果達到無我,哪裡會起貪心、瞋心、痴心?哪裡會生是非?了達諸法無我,能破除我執,乃至於開悟、成道,證到聲聞、緣覺果位;這些一番思惟才能成就。

  所謂「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聞慧、思慧、修慧。

我們檢討自己,是不是這個方法來用功?有沒有聞慧、思慧、修慧?例如現在講「觀法無我」道理,大眾聽聞了後,瞭解身體是四大假合,這是屬於聞慧;不僅知道這個道理,進一步這個道理來修觀,「觀」思惟,安禪靜慮,兩個腿子盤起來,萬緣放下,專注思惟這個道理,這是屬於思慧。

思惟到一念相應,屬於修慧。

所謂思惟修,我們思惟修,思惟到一念相應了,屬於證、能成道證果。

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説法時,弟子在下面聽法,佛一場開示講下來,下面聽經聞法人能得法眼淨,乃至成道證果,這是什麼道理?依聞思修三慧來用功。

  每個人想開智慧,要增長智慧,破除我們主觀執著。

所以如果覺得自己很愚痴、沒有智慧,修「觀法無我」,這個法門執著破除,能夠開智慧。

我們過去到現在,以來迷失自己本心、自己心靈、自己覺性;作。

這個身體個假相,但我們它作。

因為執著這個假有「我」,處處為自己著想,長養色身、長養無明,迷失了這一念良知良能,迷失了這個心、菩提心;這個「我」,處處起貪著、瞋恚,迷失自己慈悲心。

於我執、我,使得自己顛倒、迷惑,很多事情看不清楚,所以會、沒有智慧;乃至於心當中昏沉,什麼記不下來,記前忘後、記後忘前……一切罪惡、根源,起因於執著一個「我」。

弄清楚這些原因後,知道要我執破除。

  有人瞭解,認為這個身體既然會產生罪過,乾脆不要這個身體,以為這樣能得到解脱。

有人破了戒,乃至於破了大戒,知道懺悔,知道觀罪性空,知道觀法無我道理。

只是認為造了罪業,來會墮入惡道、墮入無間地獄,因此心生恐懼,乾脆自殺、自己身體除掉,想要來世來修行,這些是錯誤觀念!  覺察自己造了惡業,發一個、大精進心,現在起,一切作為要佛法相應。

過去這個身體是造業,現在起持戒。

持清淨戒是第一步;進一步要破除自己執著,分析看看,是哪一個在造惡業?是身造?是心造?如果説是身體造業,哪一個是自己身體?  我們身體是地、水大、火、風,四大假合。

身體分析,看看身上哪些是屬於地、水大、火、風?「屬」屬性,它屬性來歸屬、歸類,屬於堅固性,歸於地;屬於濕性,歸於水;屬於暖性,歸於火;屬於動性,歸於風。

  地,看得見、摸得著,屬於地,例如頭髮、指甲、眉毛、皮膚、牙齒、骨頭……它們屬性是性,可以歸類地,既然是地,歸地。

我們身上有口水、眼淚、血液、小便、精液……這些是濕性,屬於水,水歸水;身上熱量、氣,屬於火,歸火。

  假使知道這個道理,執著這些是自己,會產生我執。

像道教有所謂「搭天橋、承玉液」,坐在這裡,舌尖放在上顎地方,口水會流出來,他們認為這是玉液,吃了可以長生;乃至要專門去煉氣,要身上暖氣煉到「三花聚頂、五氣元」。

這知道口水是屬於水、氣是屬於火,所以對四大假合身體產生執著,執著一個我相。

  我們出入息、一呼一吸,屬於風。

打坐調息,要氣息調得、。

依著出入息修,我們心依靠風,如果沒有超越,就算證到三禪,因為這個心靠上面,有出入息,所以來是會感風災。

因此,知道身上出息、入息屬於風,風歸風,不要執著,這一念心得到解脱了。

  我們身體屬於地水火風,外面一切動物、植物、乃至於礦物,是屬於地水火風;遍地是地、遍地是水、遍地是、遍地是風。

既然是地水火風,是屬於物質;假使知道這個道理,這些物質東西作自己,是我執、我中。

這個身體既然是四大假合,後終究會掉,有成有,有生有死。

我們看看歷史上有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活到現在?就算有人煉到「三花聚頂、五氣元」、煉成金剛不壞,現在存在了。

  以前宋太宗希望能長生死、皇帝,問陳希夷仙人有沒有長生死藥?陳希夷講:「啟稟萬歲,沒有!生有道,不死無藥。

」要想讓自己身體、延年益壽,確有一些方法可以做到;但是沒有一種藥能夠使人達到死境界。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靠不住,不要執著它。

藉由「觀法無我」,觀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是無我,證到空性了,虛空壽。

虛空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是會,這才是金剛不壞。

  瞭解了後,我們要修觀法無我,這個法門來破除我執。

怎麼破除?要思惟觀法無我道理:分析這個身體哪些屬於地、水大、火、風,一項一項地分析,這修析空觀;分析到後,這念心執著地、水大、火、風,從四大當中解脱出來,心能得,會受四大牽累,否則地水火風是一種累贅。

什麼是累贅?因為四大會變化,到後會分散。

假使平時沒有修定,心中執著四大,只要四大變化會受苦、不調;臨,神識看到四大分散境界現前,會,痛苦。

  什麼是地分散?例如有人久病、得了癌症,往生前身上腸、肝、臟、腑爛掉、壞掉了,這地分散;或是發生車禍,車子一撞,斷了一條腿、受了傷,傷口發爛,這是地分散。

人死時地大分散,神識看到天崩地裂,可逃,覺得。

  所謂水大分散,人臨終時候,身體流膿、流水,乃至流出、小便,這水分散痛苦;因為心當中執著水是「我」,到了臨終時候,水大分散,神識看到遍地是洪水,成了水災,無路可逃。

  所謂分散,人臨,身上熱量散失,身體變得冰冷,氣散掉,身體完全掉了,神識看到遍地是猛火燒。

  一口氣來,風分散。

我們平時是依著出息、入息來生活、生存,這時沒有了出入息,這個心就無依無靠,神識看到遍地是風吹。

  地、水大、火、風分散,自己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顯現,因此,臨四大分散,神識會看到山崩地裂,遍地是洪水、猛火、猛風,逃無可逃,。

  假使平時思惟觀法無我道理,修析空觀成就了,地、水大、火、風大都觀空了,乃至知道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並不是「我」,修空定成就了,臨終時候沒有這四種境界。

  所謂思惟:能思、能想、能念,這個思。

如果我們平時用功修行,聞慧、思慧,思惟到一念相應,四大觀空,地水火風掉了,得到空定。

入了,這念心會依靠地、水大、火、風生存;一入空定,整個身體地、水大、火、風,跟著這念心入空定,統統空掉了。

  堅牢尊者雲:「生死,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唐受諸。

」過去我們執著這個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身體實有,這個身體作自己,時時照顧它;執著自己是男眾、是女眾,乃至於執著自己身形可愛,連走路時候要看看自己手、自己腳、自己身形……這樣地水火風四大當中兜圈子,跳脱不出這個四大假合軀殼。

所謂行屍走肉,如此,我們頂著一具死屍,這個死屍當作是自己,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個死屍跟著我們走,這我執。

  現在明白了這些道理,靜坐思惟,修「觀法無我」,用析空觀方法來破除我們執著。

身體一個法,比丘、比丘尼、男眾、女眾……是一個法。

靜坐思惟析空觀,執著破除了,哪裡有一個男相、女相?男女沒有了,心得到解脱。

  《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要達到境界,修析空觀,破除我執。

如果只是嘴巴講:「我知道這個身體是地、水大、火、風四大假合,四大皆空。

」這樣講並會掉了。

什麼?因為這是文字上般若;只是知道這個道理,沒有起觀行,説到做不到,沒有空!因此,文字般若以外,還要依著文字般若來思惟、起觀照,稱為觀照般若;觀照工夫得力、一念相應,入到空定當中,契入無為法,這樣才能得到受用、得到解脱。

  觀行,靜坐思惟這些道理,思惟純熟了,無論行住坐卧,心中能有這種觀念、有這種般若智慧,才是觀行有成就。

假使坐時候沒辦法養成這種觀念,動時候,這個心迷失、忘失了般若智慧。

古人説「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無論是修禪定也好、修般若智慧也好,靜中有十分受用,動中可能只得到一分受用,這一分提不起來;靜中能夠得到受用,然後動中才能得到受用,這是。

  所以要禪定上下工夫,利用時間來思惟這些道理,想一遍、兩遍、三遍、十遍、百遍……這思惟修,稱禪定、禪那。

梵語禪那翻譯成「靜慮」,這是屬於修的止觀法門。

儒家知道這個道理,所謂「定靜安慮得」,「慮」靜慮。

  我們靜坐思惟,觀法無我道理地解釋:什麼叫做「觀」?什麼叫做「法」?什麼要「觀法無我」?瞭解了後,這個道理來思惟。

  佛法講,貪、瞋、是三個時炸彈,能夠毀掉我們法身慧命,這些是我起;我們反省檢討,知道自己、男女愛、色愛,乃至於瞋心、痴心很,無明一大堆,沒有一點智慧……貪瞋痴這三個時炸彈裝自己身上,自己自己過不去,自己毀滅自己。

現在我們了要得到,要保護我們法身慧命,這三個時炸彈去掉、化掉。

怎麼除去?要修「觀法無我」。

所謂解鈴必須繫鈴人,想一想,因為有這個「我」存在,所以才有這三個時炸彈;假使這個「我」存在了,沒有能起人了,這樣,哪裡有誰起貪心、起瞋心、起痴心?明白這個道理,知道我,要破除。

  我執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要靠我們自己來破,透過聞慧、思慧,能觀這念心,思惟這個身體是地、水大、火、風四大假合,思惟一切法無我、沒有自性、是空性,能思、能想這念心,所思惟理相應了,入了,一下自己從過去到現在我執給破掉了。

  明白了以後,觀法無我道理來思惟。

如果心中執著太重,可能思惟十次、百次沒,這個道理無法思惟。

這時有信心、恆心、,繼續地思惟、想念這個道理,所謂「一念應成」,一念相應得解脱。

  禪,要悟到這一念相應心;要達到這一念相應,平時累積福德和智慧資糧,假使平時沒有累積這些資糧,只是講一些文字上道理,説到做不到,修行一個障礙。

例如,有些人出家沒有多久,想要成道、證果。

這固然是事情,可是如果連理路沒有摸清楚,沒有用,思慧沒有成就,得解脱,如何能成道、證果?這樣修加行、、懺悔,為常住多做一些事情,修信願行三資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種種加功用行方法,事上來磨鍊自己、成就自己。

所謂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業消了後,這個下來、定下來,智慧會開顯。

  我們什麼不能成道?因為我執。

有了我執,有我,看到外面所有東西,要歸自己所有;所以如果我執破了,對所有一切法執著跟著破了。

過去,有位禪師悟道時講:「迷時人,解時法逐人。

」悟到一切法無我道理,心境了。

我們藉由思惟修、觀法無我來破除我執,到達一念相應:能思惟這念心,和所思惟無我理、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理相應,心定下來了。

  要破除身體執著,還要進一步破除對外境執著。

一個是觀內、一個是觀外。

「內」我們色身、正報;「外」我們依存世界,稱為依報。

觀內,思惟了正報後,接著觀外,思惟分析依報。

我們色身是地水火風、因緣和合而成假有;外面境界是假有:所有一切法,男男女女、老幼幼,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是地、水大、火、風四大假合,是假有、是空。

  所謂假有,並不是説這些法、這些現象存在,而是這些法是因緣假合、是假有、東西,眾生因為誤以為是,會產生種種執著;所以透過思惟,知道是假有。

既然知道是假有、是,會起執著。

譬如看電視時,知道電視裡面人物是、是,會貪著那些人物了。

譬如我們晚上作夢,夢中人物、境界是虛妄不實,我們夢中知道是夢,以為一切都是,因此心生,迷失了。

所謂人生如夢,我們現在是一個夢,如果沒有破除執著,執著夢境是,會起種種;若能破除執著,知道一切都是虛妄,我們夢醒了。

  要怎樣破執?修觀行。

觀內四大,還要觀外四大,所有一切男男女女、老幼幼,乃至所有一切動物、植物,是地、水大、火、風四大假合,這樣去觀,能破除對外境執著,而不是靠外境毀掉來破除。

  例如:山上有庭園、有樹木,乃至於有石;假使沒有注意自己心念,貪著這些林園、山水、花草,一種執著。

有人瞭解無我道理,認為既然不要執著,那乾脆它燒掉、毀掉,認為庭園裡種這麼多樹木,障了自己道,這樣是一種見。

就算庭園沒有樹木,外面山河大地還是有樹木;假使沒有這些樹木,人類這個世界上存活。

樹木是假有,我們是要靠這個假有境界,來潤育我們身心、成就自己功德。

知道是假有,執著好了,而不是有境界毀掉;如果認為執著要境界毀掉,這樣觀念錯誤了!  修觀,思惟觀法無我道理,破除我們執著。

所謂觀,總是要道理來思惟,而不是憑自己想法,認為它是空空。

如果我們於樹木、花草,心當中想花草事情,晚上作夢會夢到花草、庭園,這貪著;有了這種貪著,治。

怎麼對治?我們來分析這棵樹:樹葉、樹皮、樹幹、樹根,乃至於花、果,這些是性,屬於地,既然是地,它歸地好了。

樹裡面有水分,我們樹皮一剝,裡面會流出漿液,葉子、果子裡面有水分,樹根部有很多水分;如果山裡樹林濫伐,會引發很多環境問題、或水災發生,所以政府提倡種樹、保育,證明樹裡面儲藏了很多水分,知道這些水分是屬於水,它歸水,不要貪著。

  繼續觀察,樹裡面有火,歷史上記載燧人氏鑽木取火,樹上一鑽、一磨擦,能起火,證明樹裡面有,歸火。

樹有呼吸循環系統,白天吐氧氣,晚上吐二氧化碳,證明樹裡面有風,風歸風。

這樣一分析,知道這棵樹是個假相,樹掉了。

  依此類推,外面所有一切境界,一草一木、一瓦一石、乃至整個山河大地,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後沒有可得,諸法。

無論是觀內四大、觀外四大,是這個道理來思惟,修析空觀。

觀察而專注,這個心;後能我執、我破掉,心得到寧靜、得到、得到解脱。

  佛心是中細,菩薩心是中帶細,凡夫心是中,所以看不到諸法緣起,看不到空性境界。

我們修這個法門,一方面心念專注、一方面是思惟,這止觀──止心靠這個法門上,專注想這個道理;依著這個道理,內內外外來分析、思惟,能思惟這個心觀。

明白了這個道理,這種方法來修習「觀法無我」。

  所謂止觀,止心靠這個法門上,專注想這個道理;觀依著這個道理,一層一層來分析、思惟。

所以專注思惟、分析「觀法無我」道理,止觀。

  什麼是「法」?山河大地、所有一切事物,稱法。

佛法當中一切法進行分類,如《百法明門論》將一切萬法分類歸納成百法,各有所屬,列為五位,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相應行法、無為法,稱「五位百法」。

分析、思惟,瞭解諸法緣起、諸法皆空,唯識而現、一切法是心意識能變現、分位假立而成,並無實體,後要歸於無法,目的是這裡。

  所謂「五位」:一者,心法。

是指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稱為八識心王,這些屬於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心王緣慮外面境界,附屬於心王起心念,心所有法,特性是恆依心起、心相應、繫屬於心。

三者,色法。

色法有二義,會變壞、有質礙;眾生、正二報,色聲香味觸五塵一切有形境界,屬於色法。

四者,心相應行法。

這些法非質礙性,所以屬於色法;會生滅變異,不生不滅心王相應,所以歸屬於心相應行法。

五者,無為法。

百法中前九十四種法,是生滅、變化、有現象;後面六種法是無為法,乃常住、不變、,現象本體,諸法實性,故名法性;離虛妄無變異,名如。

蓋有法是事相,無為法乃理性。

無為法當中,擇滅無為,屬於小乘;如無為,屬於大乘。

這些屬於無法。

  《百法明門論》世間森羅萬象,歸納成這五種境界,稱為「五位」,依這五位分列所有法名相,這些名相加起來,共有一百個,所以稱為「百法」。

這是唯識宗所建立法門,唯識宗先立相,建立萬法種種相;相破相,證明一切法是八識心王所現,是假相;然後歸性,歸於我們本心本性,目的是這裡。

  眾生執著一切法是,這些是我執。

唯識宗將一切法分類,提供行者用功、研究。

若能詳細瞭解百法內涵,此分析、觀察,能瞭解諸法無我──一切法是無我、沒有自性。

  什麼是無我、沒有自性?一切法需眾緣和合才能生成,無法單因單緣、獨立存在。

譬如:人不能直接生人,要男女交合、因緣和合才能生兒育女。

有人會質疑説:「現在有人工受孕技術,並要男女和合才能生小孩。

」其實人工受孕還是因緣和合,要有卵子、精子、人工技術、儀器、設備……所以,人工受孕一樣要種種因緣,沒有這個因、這個緣,還是不能夠生殖後代。

  不僅人是如此,植物是如此。

我們觀察,一棵樹是遇緣而起,不能直接樹生小樹。

遇什麼緣?有樹是藉由開花結子、播種來繁殖;播種後,要有土壤、水分、空氣、熱量……樹才能生長;想一想,這是不是緣起?若是透過接枝、壓條方式繁衍,要有人工技術、土壤、水分……種種因緣,才能成就。

由此可知,樹不能直接生樹,要因緣和合。

其他動物是如此,雞例,雞是卵生,母雞無法直接生出一隻雞,公雞、母雞交合,母雞生了蛋後,要孵蛋,種種因緣條件,這個蛋才能孵出小雞。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是因緣和合,沒有能獨立存在;諸法緣起,正是如此。

其他宗教有所謂上帝創造人類的説法,認為人是上帝直接創造出來。

然而就算是如此,是要因緣和合;若是沒有因、沒有緣,因緣不具,還是沒辦法成就。

  所有人類、動物、植物,是因緣和合才能生成,乃至於一切賢人、聖人修行要成就,是需要因緣和合。

明白了這些道理,瞭解世間上一切事事物物,是仗託而生有。

所以我們要具備知見、觀念,有了知見,思惟,與真理相應,才能破除我們執著。

思惟有層次、工夫,要思惟到理相應,破除執著,成道、證果,這個法門才算修了。

  思惟過程,依循一些原則:第一,要有知見、正念、,要有,我們想緣起性空道理,這個心靠到這個知見上,如理思惟;假使不靠到這個上去思惟,產生見、成了思惟,心。

什麼叫思惟?例如想到男女事情、淫慾事情去了,屬於思惟,這樣不但得不到解脱,而且心中會。

  此外,思惟緣起性空、有道理,要重慮緣。

重慮,反覆地思惟這個道理、道理,這樣子才能破除執著。

如果反覆思惟,只是執著一個空,認為一切法是空,連因果沒有了,以為不用理會因果解脱,這樣誤解諸法皆空道理,落入了惡取空。

有這種錯誤知見人很多;我們要警惕自己,千萬不要落入惡取空!就算修析空觀,契入空性、入了,後要當中出來,度化眾生,行菩薩道,圓成佛果。

  天台宗提到空觀、假觀、中觀。

所謂「次第三觀」,修空觀,進一步空入假、修假觀,然後不著空、有,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站得住、站得,中道觀。

  契悟了析空觀,乃至得證道果,不要得少;馬上要空入假,當中契入假有;要修如幻觀,觀察一切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修六波羅蜜、修一切善法,執著一切善法。

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修如幻觀,契悟了有,一下超越了空觀。

  菩薩修如幻觀,證得三昧境界,是另一層滋味了;但如果貪著這種滋味,契入佛智目標半路上耽誤了,所以第三步,要修中道觀,不著空、有兩邊。

中道觀,有一個「觀」,有能、有所;有覺、,表示到達,修行當中。

能注意這個心「觀」。

這個注意,不要打瞌睡,打了瞌睡馬上治;不要打妄想,打了妄想治,否則觀行修不成;妄想、瞌睡來了,知道要治,這樣稱「觀」;修空觀、修假觀、修中道觀是如此。

  修中道觀,後到達,沒有能觀、所觀,能所一如,三昧現前,中道,契入菩提心了。

  修析空觀是離開假有,契悟空性;證到空性了,要離開假有。

因為住真空,離開了有,缺乏慈悲心;要離開假有,眾生中廣度有情,才有慈悲心。

所以空入假、修假觀,能觀這念智慧心,所觀一切事事物物,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所以菩薩「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離開世間法、離開一切眾生;不出三界、入三界;不離四大、入四大;不離五藴、不入五藴;不離、出入,藉修,這種方法,來破除塵沙惑,成就菩薩智慧、菩薩道種智。

成就了道種智,這種智慧起了、得少,所以進一步要不著空、有兩邊。

假有執著,真空執著,這一念心有、真空中解脱出來,契入佛性、菩提心。

  我們修析空觀、修觀法無我,要瞭解真空、有、中道。

佛法講三諦: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諦。

真諦,我們現説真空;俗諦,是假有,菩薩修如幻觀,不離開緣起假有,運用緣起來度化眾生;中道第一義諦,菩提心,成佛種智。

我們修行,凡夫執著破除,修析空觀,這是當務急。

  修析空觀,分析一切法是地、水大、火、風四大假合,是空性,而不是這個法滅了歸空。

我們要文字上來瞭解,這個道理來思惟,這樣能契悟空性、破除執著。

這樣子薰脩,如《心經》説:「觀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

」能契入般若。

  如果只是知道這些文字上道理,而沒有工夫,跟析空觀沒有相應。

若是有一些工夫,契入空性,心中一起觀,馬上能入空定;入了,還要繼續,工夫要,才能入深空定。

但是就算入了,如果境界作,還是無法契入般若、得到解脱。

假使沒有修證,認為了達諸法緣起性空,可能會產生見。

  梁武帝時代,有一位雲光法師南京講説法,講是大乘佛法義理,講般若、講空性、講緣起、講假有……講得頭頭是道,感得天人來散花;花落地後變成了石頭,石頭裡面有各種顏色、花紋,所以這個地方稱為「雨花台」。

雲光法師説法能感得天人來散花,表示他空性道理有深入瞭解;可是他雖然瞭解空性、緣起性空道理,沒有工夫。

什麼?因為他雖然會講「諸法緣起,緣起性空」道理,喜歡吃牛肉,説吃空、吃而無吃,牛肉吃了後掉了。

既然知道緣起性空、諸法皆空,不要吃;什麼是想要吃?表示心中有執著,那不是悟到空了!有些人有這種錯誤想法,認為:「既然佛法講一切皆空,那我去偷人家東西,是偷邊空!做任何事情於有做,做邊空。

」沒有因果觀念,知見錯誤,造了惡業,來受報。

  雲光法師雖然瞭解緣起性空道理,只是説得到,做不到,沒有工夫。

因為貪吃牛肉,所以死了後,隨業流轉,變成一條牛,只能吃草;但是如此,而且牠知道自己前世是一位法師,這是事情!不過這條牛於前世善根,遇到梁武帝師父寶誌和尚;牠知道寶誌和尚是一位聖者,馬上跪下去,流著眼淚,希望寶誌和尚能夠度脱牠。

寶誌和尚一觀察,知道這條牛前世是雲光法師;因為他只是瞭解空性道理,沒有工夫,貪吃牛肉,説:「諸法緣起,緣起性空,我吃邊空、吃而無吃。

」所以死後變成一條牛。

寶誌和尚跟牠説:「你以前吃牛肉時候,講緣起性空,吃而無吃;現在做了牛,可以做而無做!」所謂「做而無做」,告訴牠不要執著自己是一條牛;表面上雖然是條牛,但牛身是四大假合,這一念心要明白、如如不動,安住「諸法緣起,緣起性空」這個理上。

聽到寶誌和尚提示這個轉語,這條牛開悟了;悟了後,牠馬上頭石上一碰,捨報超生了。

  道理,很多人會講,但做得到;乃至於有學者雖然知道佛法道理,產生誤解:有人看到「人人有佛性」、「平常心是道」,認為修道了;或者看到「緣起性空」撥無因果;或是落入境界、執著頑空,這樣錯誤了。

我們要瞭解,真空不礙假有,修緣起性空觀目的,是破除我們過去到現在我執;破除我執以後,要破除法執,進一步要虛空粉碎,連空執著,這樣才能見性,見性成佛。

  如果執著一個境界,就算入空定,只是一種定境,如果沒有漏盡,還是沒辦法得到解脱。

例如四禪八定當中,四無色定稱四空定,四空定當中有一個「處定」,修這種定行者,認為我們色身像是牢籠、是個障礙,所以希望離開這個牢籠,證到境界,因此努力觀想這個空,認為只有空才是解脱、空才是;一段時間,這個境界現前,入定了,稱為「處定」。

這種是想出來,並不是由析空而契悟空性,不是悟到本性本空道理;於是觀想得到一種空定,既然是修得,時間到了,這個定會散掉,定散掉了,隨業流轉,還是三界、六道中輪迴。

  過去有一位禪師,他定力工夫,只要一入定,能山上積雪統統化掉。

雖然他修定有了成就,但是因為心中執著、無明沒有破除,所以生以後一點墮入畜生道。

由此可知,修了空定後,是破除我執、漏盡,這樣才能得到解脱。

  • 【孕婦夢見自己牙齒掉了一個月了】盤點古怪胎夢 |周公解夢孕婦夢見掉牙是什麼意思孕婦做夢夢到掉牙代表 |孕婦夢見掉牙 |
  • 【2019年豬年屬蛇的運勢】生肖蛇2019年下半年運勢 |屬蛇的人2019年生肖運程 |屬蛇人2019年度運勢 |
  • 【寶寶五行起名打分】姓名測試打分 |起100分名字 |寶寶起名 |
  • 【夢到捉鱉周公】夢見捉甲魚是什麼意思 |夢見捉鱉 |夢見捉鱉 |
  • 【孕婦夢見棗樹上結了紅棗跟蘋果】夢見棗樹上結了好多紅棗 |夢到摘了好多紅蘋果 |夢見棗樹上結滿了紅棗 |
  • 【周公解夢尿濺身上】夢見尿濺到自己身上 |夢見被尿濺到身上 |夢見尿濺到自己身上是什麼意思 |
  • 【360生肖運勢每年每月每曰查詢】蘇民峯每月生肖運程 |每月生肖運程新曆2023年12月7日至2024年1月6日 |每日農民曆 |
  • 【瑞是什麼意思 瑞字五行屬什麼】瑞是什麼意思瑞字五行屬什麼 |瑞字五行屬什麼屬性 |瑞的意思 |
  • 【金牛女友對男朋友暴脾氣】金牛座女生 |但是很多星座學卻説金牛女對另一半脾氣大 |10種金牛女生氣後挽回的方式 |
  • 【陰曆三月28是什麼星座】農曆3月28日是什麼星座農曆3月28是什麼座的生日 |國曆三月二十八是什麼星座 |陰曆3月28日出生的是什麼座 |
  • 【地球什麼生肖】生肖紀年 |地球南北兩極是什麼生肖 |地球是指什麼生肖 |
  • 【夢見婆婆生病子女不管】命理師解析 |夢到婆婆生病住院 |婆婆因車禍死亡已近十年 |
  • 【屬馬明年運勢查詢】看看你癸卯年運勢如何 |屬馬幸運色 |2023年十二生肖屬馬人運程詳解 |
  • 【8月19日生 名人】搜索結果 |8月19日 |8月19日出生的名人 |
  • 【雙魚座2017年7月15日運勢如何】雙魚座2017年07月15日運勢 |雙魚座今日運勢2017年7月15日 |2017年7月15日黃曆查詢農曆多少是什麼日子結婚吉時 |
  • 【2017年9月20日獅子座】獅子座2017年9月20日運勢 |2017年星座運勢獅子座 |獅子座2017年9月20日運勢 |
  • 【夢見前女友和好又分手】夢見前男友復合 |對前女友念念不忘 |心理學家解構 |
  • 【2017年黨的紀念日】中共一大7月23日召開 |為什麼建黨日卻定在7月1日 |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
  • 【2017年9月5日英文怎麼寫】2017年9月5日的英文怎麼串 |日英文該怎麼説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
  • 【2018年10月24日吉日吉時】ヨーカドーが |寅の日カレンダー |今週末10 |
  • 延伸閱讀